中国书法史流传至今有不少经典之作,或文或书。而文书俱佳为经典者,唯有唐代孙过庭《书 谱》。《书谱》现在是书法专业学生的必读之文、必学之书。关于孙过庭《书谱》文书俱佳之论, 现在已为公论,毫无异议。凡学草书者都以学《书谱》为正途。但是,翻阅书法史料时,发觉唐 人对孙过庭的书法评价不高,甚至很低,其针对的就是孙过庭擅长的草书。不禁令人疑惑! 查阅唐代对孙过庭书法的评议有四则:一是陈子昂文集中《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 府孙录事文》;二是张怀瓘《书断》;三是窦臮《述书赋》;四是吕总《续书评》。陈子昂文中主要 涉及孙过庭生平及对书艺追求而未竟其志的惋惜。
吕总《续书评》对孙过庭草书仅有“丹崖绝壑, 笔势坚劲”八字之评,有点类似《书谱》称之为“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 理”的玄虚。而张怀瓘《书断》与窦臮《述书赋》是唐代品评书法的名篇,《历代书法论文选》 题解称:“《书断》三卷,所录皆古今能书人名,各述其源流,纪述颇详……张彦远《法书要录》 全载其文,盖当代以为精鉴。”“《述书赋》一书,精穷旨要,详辨秘义,起自上古,迄于并时, 品题精核……此篇综论历代书家,至为博洽。”他们在文中对孙过庭书法分析得十分具体。因此, 我们不妨就从这两篇文中看一下是怎样评论孙过庭书法的。
空海 临孙过庭《书谱》(局部)
张怀瓘《书断》:“孙虔礼,字过庭……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 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指趣也。与王秘监相善, 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虽管夷吾失之奢,晏平仲失于俭, 终为贤大夫也。过庭隶、行、草入能。” 而窦臮《述书赋》却称:“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 没齿于夏虫。”
《书断》成书于开元十四年(726),而《述书赋》成书于大历三年(768),晚《书断》42 年。 张怀瓘虽对孙过庭书法评价并不高,把孙过庭的隶、行、草列入“神、妙、能”三品中的能品, 但总的说来,还是对孙过庭书法持肯定态度,而且还讲述了如此评价的道理。而窦臮却站在贵族 门阀的立场,对孙过庭最擅长的草书,认为是既见识短浅、缺乏传承又无艺术变化的民间书风, 对孙过庭草书进行了全盘否定!就连张怀瓘对孙过庭草书不高的评价也被他推翻了。 孙过庭书法在唐代遭到如此际遇,我们不妨对此进行一番辨析,追究其缘由。
我们先从现存 的孙过庭书法入手:现存世的书法,除《书谱》外,还能见到的有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 字文》(书第五本)(图 1)、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景福殿赋》(图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孝经册》《谢氏渊源脉派图序》,还有《东方朔传》《佛遗教经》刻本等。这些传为孙过庭书迹 与《书谱》相较,有的相差甚远,有的虽部分形体接近,但神采不类《书谱》。
后世考证,大都 为伪托。以今视昔,可见唐代托名为孙过庭的书法甚众。张怀瓘批评孙过庭草书“伤于急速”, 对照《书谱》墨迹,与《书谱》表现出的“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用笔 甚不相符,倒与现存世的草书《千字文》用笔的急速较为吻合。现存《千字文》标为“书第五本”, 可见这种《千字文》在当世就有若干本。张怀瓘批评孙过庭草书“伤于急速”,极可能就是指传 为孙过庭《千字文》这类的草书,而非《书谱》草书。
另外,窦臮批评孙过庭草书“千纸一类, 一字万同”,此评与《书谱》相较更远,倒与存世的《景福殿赋》有几分相似。《景福殿赋》的确 有字形缺乏变化、用笔相似的缺陷。以唐社会流播的托名孙过庭草书进行评价,而不是以孙过庭 可靠的《书谱》书法进行评价,当然会得出不准确甚至荒谬的判断。
此外,我认为张怀瓘与窦臮根本没有见过孙过庭《书谱》的真迹。其理由如下:
现日本御府藏有空海《书谱》临本(图 3),载于日本《书道全书》第十一卷。日本空海延历 二十三年(即唐贞元二十年,804 年)随遣唐使入唐,向韩方明学书法。两年后归国,带回了《书 谱》临本。韩方明是徐浩儿子徐璹(shú)的学生,徐氏祖孙四代善书法,富收藏,“家多法书”, 韩方明能向空海提供学习《书谱》的范本,即知《书谱》藏于徐浩家中。张怀瓘著《书断》与窦 臮著《述书赋》早于空海临《书谱》数十载,当然不可能见到徐浩家藏的孙过庭《书谱》真迹。
另外,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及北宋朱长文《墨池编》搜辑历代论书之文甚完备,俱未载及孙过庭《书谱》,足见北宋以前《书谱》未流行于世。而在《宣和书谱》载有宫内所藏“书谱 序上下”两篇,可知《书谱》原迹后来藏于内府,一般人哪能得见? 但是,张怀瓘在《书断》中称孙过庭“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指趣也”。
还引了一段话, 称孙过庭云:“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一般人便以为这 与《书谱》所载大体相同,所以不少人认为,张怀瓘称孙过庭作的《运笔论》便是《书谱》。这 个看法就连余绍宋、启功先生都赞同,认为《运笔论》为《书谱》的别称。 张怀瓘《书断》所引孙过庭的这段话真的是《书谱》的原文?其意旨也同?我们不妨仔细一 辨:这段话出现在《书谱》第一段文中,原文为“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 美,而逸少兼之”。而《书断》为“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
不同者为“逸少”与“羲献”二 字。虽仅二字之差,却离题万里,有霄壤之别。因为孙过庭《书谱》这段文字之前,是阐说“‘子 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锺、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的。在这段文 字之后,又例举了谢安轻子敬书,批评献之自称胜父有违孝道,还假托神仙传授,耻于家学,犹 如面墙而无所收获的。最后,用子敬偷擦掉父亲去京临行的题壁,换上自己的字,最终而内惭结 尾。整段文字的内容全都是尊羲贬献的,这与唐太宗《王羲之传论》的意旨相同,所以,张怀瓘 《书断》中所引孙过庭的这段话,其意旨与《书谱》文内容表达的完全相左,绝非《书谱》原文。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判断,《运笔论》是假托孙过庭之名,而篡改的伪作! 此外,还可举一例来分析,《书断》中记,孙过庭与王绍宗为好友,王善楷书,但草书稍逊; 而孙善草书,楷书稍逊,张怀瓘认为王运笔过于迟缓、孙则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 矣。这段话分析有道理,但二者相比较,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 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把楷书与草 书用笔相济的道理,阐发得入木三分,如此精妙。比之张怀瓘楷草相通的理论,其水平确有上下 之别,如果张怀瓘真的读过孙过庭《书谱》原文,还敢班门弄斧在此饶舌吗?这也可以作为张怀 瓘未见过《书谱》原文的旁证之一。
另外,孙过庭《书谱》序末尾清楚记载:“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 如此清楚地表明了所著的名称为《书谱》。何来《运笔论》之称?这倒可以反证张怀瓘从未见过 《书谱》真本。所言《运笔论》是托名为孙过庭的赝本而已! 以上分析了张怀瓘、窦臮是轻率地低评了孙过庭书法的直接原因,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如 果他们抛开了误判的直接原因,直接面对孙过庭真实的书法,又会怎样呢?我想他们仍会低评孙 过庭书法的,因为这个低评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迹。
初唐,唐太宗著《王羲之传论》,竭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把王羲之推到“尽善尽美”的高度, 举国上下俱学王羲之书法,使整个书坛呈现出秀美的风尚,孙过庭即其拥戴者和参与者,并著《书 谱》对其正、草二体进行了精辟的阐释,成为学习王书之指南。
而孙过庭的书法也登堂入室,尤 以草书最胜,被米芾评谓“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在“贞观之治”后,唐帝国进入盛、中唐,此际的唐朝已发展得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 文化交流极盛,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唐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文化的高峰。社会审美已由欣 赏秀美转而欣赏壮美:人物由清瘦为美转变为丰肥为美;胡乐、胡旋的西域音乐舞蹈盛极一时; 诗歌推崇李、杜;文章推崇韩、柳;而书法方面,楷书推崇颜真卿,草书推崇的是大张大合、自 由豪放的张旭、怀素。
此际在初唐被推崇为书圣的王羲之,他那种秀雅的书风在盛唐崛起的新审 美观前却遭到了责难。张怀瓘批评道:“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韩愈亦说“羲 之俗书趁姿媚”。试想,初唐书家的孙过庭,此际遭遇到了盛唐的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和窦臮,即 使他们面对的是孙过庭草书的真迹,而非赝品,会给予一个高评吗?连王羲之的草书都“不足贵 也”,更何况孙过庭的草书,哪怕你王书写得再好也无用!因此,唐人会低评孙过庭书法是由时代 审美转变所决定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但是,书法史的发展并非风平浪静。
一些在特殊时代被遮蔽或埋没的书法家,可能在一个新时代被开启,重新显山露水,如元代的杨维桢,明代的陈淳、王铎,清代的“扬州八怪”、伊秉 绶等,唐代的孙过庭也是如此。 在中国书法史上,任何一个有名的书法家都受到过批评,而批评不倒者,便是书坛的精英。 王羲之书法经历了盛唐非议之后,并未动摇他在书坛的崇高地位,魏晋风度仍是后世苦苦追求的 境界,学习书法者无不学王羲之。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在漫长的风云动荡的岁月中,不断地被 损毁,至今已无一件真迹存世。因此,学习王羲之书法除了向刻帖和极少的摹本学习外,通过向 前代善学王羲之书的书家学习,便成了书坛热门的首选。
宋代米芾《书史》称:“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元代赵孟 在《兰亭十三跋》称:“唐孙过庭《书谱》,得晋人笔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 称:“草书必宗右军,然古拓难得,今之传世者,转辗摹刻,仅存形体,笔画已失。
惟孙虔礼草 《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连清代碑学的倡导 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对《书谱》推崇备至,并写成《删定吴郡书谱序》,同时也刻苦 临习《书谱》。现代著名书家沈尹默先生,在其著作中竭力推崇《书谱》,认为《书谱》不仅是一 卷草书的杰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系统的文献,是“书论双绝”的典范。
我们大略地梳理了一下,孙过庭《书谱》,由唐至今,一千多年的曲折际遇,可以看到它怎 样从闾阎之风的凡草、见识短浅的夏虫,成为今天公认的书论双绝的典范和古今书论著作中的天 花板。了解这段澄清了的曲折历程,对加深我们对中国书法史的认知,可能会带来些许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ongTangRenWeiHeDiPingSunGuoTingShuFaTanQ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