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是苏轼致季常的一封 信。信中写道:“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 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 (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 白。季常。廿三日。”从内容上来看,是解释一件小事,并且心 境也较平和,与《黄州寒食诗》相比,趣味万殊。
《致季常尺牍》北宋·苏 轼 纸本 48.6cm×3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众多的简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比较奔放和随 意,如《新岁展庆帖》《北游帖》《获见帖》等,这类作品显示 了苏轼创作时得意忘形、运笔畅达的气象,有小中见大的效果; 另一类是比较工整、细致写成,如《久留帖》《屏事帖》《致贺 南圭使君尺牍》等,《致季常尺牍》就属于这一类作品。
《致季常尺牍》在创作过程中,苏轼是比较平静的,他轻轻 地把笔,缓慢地移动,如同作楷书一般。第一行最稳定和端庄, 内容也是作者要告知季常的关键。切入主题,总是要笔迹清晰一 些方告庄重。从形式上看,开始把笔作书,如同探路,缓慢而又 求实,当笔与纸摩擦一段后,随着心有所感,逐渐展开。不过, 苏轼在这60余字的小品中,一直是以稳稳的运笔来完成的。除字 的大小有所区别外,通篇的节奏相去不远。由于书写得较慢,字 与字之间大多不相连引,有连引也只是在单字的内部。所以,就 单字来看是活泼的,各成一个世界;字与字之间又是空白的,舒 朗且清雅。
从字形上看,苏轼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斜势,左低而 右高,给人先抑后扬的感觉。由于字势倾斜,在看似平静的外表 中总是闪动着一种激越与倾泻,但在含蓄的笔触里,又被包裹 住,以致不显强烈。二是取扁势。扁势是苏书的特色之一。扁形 的字可能会气势不振,形象萎缩,难以挺拔张扬。但苏轼习惯了 这一造型,并能处理得很好。
其方法之一就是笔画乘势起落,果 断而又紧密,从而消除了扁形的逼压。三是采用了纵长的造型, 如“半”“曹”“摹”“ (才)”“得”诸字,都在作品中鹤 立鸡群。这不仅加强了对比,也起到了烘衬作用。这三方面的相 互配合,使我们在欣赏《致季常尺牍》时,感到长扁、大小、粗 细在不断地调节着。
这种调节和运动,不同于张旭、怀素的大草 夸张、变形之极致。《致季常尺牍》虽然不断流动,却仍然集和 谐、匀称于整齐一律。因此,可能使欣赏者一眼扫过时并不能深 刻地感觉到这种变化。 简札书法体现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切,但篇幅狭小,展开多以 婉约的方式,人们有时也忽略此类作品不动声色的表现,只为长篇巨制所吸引。
实际上,在小小 幅式里,仍然充满着变化和流 动,只不过传送的方式比较温和 罢了。 前人对苏书有过微词,认 为苏书肉多,有时伤于骨力,如 《游虎跑泉诗卷》《致若虚总管 尺牍》就有这样的问题。这是因 为,苏书造型扁狭的同时又施墨 过多,进而导致作品肥钝、混沌 不清。
《致季常尺牍》可称为苏轼简札中的代表,比较清瘦、坚 挺,通篇视之十分清朗,清代吴 其贞认为“惟此肥不露肉,人莫 能及”。某些丰腴过度的小品, 苏轼是以如书巨制的情致和技巧 进行书写的,用笔呼啸、蹈厉风 发,小幅式自然难以承受如此饱 满、充盈的精神了。在形式的矛 盾中求和谐,在限制中求发展, 书法家完全可以在小品的形式外 壳下做出新的探索,这也是审美特点及表现要把握它的审美规律 的首要条件。
《致季常尺牍》所表现的 强度、硬度都是低度的,笔调从 容,坦荡平易,即使是最后一 两行作笔调展开状,也呈自然工 巧。如“季、常”二字,笔调活 泼可喜,没有直质之病。“常” 字最后一竖,似清风徐来,绿柳 婆娑,使结尾透散清爽,有微风 拂面之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iDiaoCongRongTanDangPingYiSuZhiJiChangCh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