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社醉归图》是一幅表现民间春社习俗主题的山水卷轴画。画卷中不仅描绘了春社结束后,行走在乡间田野醉酒归来的村 民,还深入刻画了乡村中生活与劳作的人家,展现了春季美好、幸福的乡村生活场景。本文探讨了以“春社”立意入画的内在民俗逻 辑和春社习俗场景再现中图像的选择性表达,认为“醉归者”的图像表现揭示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农耕事宜的重视,“春社醉酒” 是乡村百姓通过祭祀实现个体陶醉与集体狂欢的民俗活动,村民以“醉酒”这种真诚的行为方式与神明进行沟通并希望获得神明的庇 佑,传递出村民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
关键词:春社醉归图;春社;生活场景;醉归者;创作逻辑
引言
唐宋时期,与春社主题相关的绘 画、诗歌层出不穷,画家和诗人分别通 过精彩的文学艺术实践记录和描绘了当 时春社时期民间百姓欢聚一堂、热闹庆 祝的欢乐场景。如唐代诗人王驾的《社 日》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 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 归。”[1]南宋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 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 存。”[2]“春社”主题总是关联着乡村美 好、幸福生活的诗词意象,表达了诗人对 充满浪漫生活气息的民间生活的向往和喜 爱。历史上出现了多幅描绘春社场景的绘 画,如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的《春社图 卷》、南宋画家朱锐的《春社醉归图》等。
图1 醉归(第一处)
值得注意的是画家们在表现春社习俗 的场景时并未选择祭祀中的活动场景进行 表现,而是统一选择了春社祭祀活动后人 们把酒言欢、不醉不归的“春社醉归”的 画面意象。这种“醉酒”的图像语言是画 家们构思立意的独特视角,其图像生成背 后蕴藏着乡村百姓对农耕事宜的高度重视 观念,并通过淳朴的醉酒生活实践将祭祀 活动和祈盼心愿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中国 古代民间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和民俗经验。
一、《春社醉归图》概况与民间春社习俗
《春社醉归图》是宋代画家朱锐创 作的一幅关于“春社”题材的山水卷轴 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卷轴画描绘了乡村百姓参与春社祭祀活动,宴饮结束 后醉酒于乡间山水田野之中的生动、趣味 性场景。朱锐北宋宣和初授画院待诏,南 宋绍兴年间复职,授迪功郎,赐金带。擅 长山水、人物画,师法王维,所画多骡 纲、雪猎、盘车、行旅等题材。[3]画卷结 尾处有多位历史名家的题词,也从侧面反 映了这幅作品深受历史时空中文人墨客的 喜爱。
醉归(第二处)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在画卷结尾以行 草书写了《饮酒有真乐》,其中“高堂日 饮三百杯,一笑相忘醉乡里”即是对《春 社醉酒图》中描绘场景的点睛诗句。当年 陶阮诸公曾赖遗文“岂其然”,鲜于枢感 慨于画面“醉酒者”,致敬了古代德行高 尚的文人君子。元代画家倪瓒题跋有云: “世间万事果何有,贫富贤愚同一朽。
纵使能垂身后名,何如长对尊中酒。”诗词传递了人生无论精彩与否终是殊途 同归,不如认真对待杯中酒,把握住当下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人生哲理。 古代的“社”是用来供奉与祭祀的对象,“春社”的祭祀活动最早可以 追溯到先秦时期。[4]《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注云:“为祀社稷也。春事兴,故祭之以祈农祥。”从汉代开始,规定以立 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5]汉代以后出现了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 后举行,社日以祭祀神明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活动。[6]
春社祭祀活动是 在民间乡村广泛开展的,这种祭祀活动得到了统治者和民间百姓共同认可, 且有着同一性的心愿祝祷:民间百姓祭祀是祈求农事顺利、五谷丰登,而统 治阶级则是希望民间开展祭祀活动来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且自古就有 “江山社稷”一说,在古代“社”指的是土地神、“稷”指的是谷神,周朝 时期将“社稷”奉为“国家主神”,被列入祀典。[7]
由此可知,在传统农耕 社会时期,春社的祭祀活动不仅是民间祈福农事顺利,同样也是统治阶级祈 盼国泰民安的重要实践活动。可见前文提到的众多关于春社祭祀活动的诗 词、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的产生是有着内在的现实生活观照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unSheZuiGuiTuZhongZuiGuiDeTuXiangYinYuYuChuangZu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