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春社醉归图》艺术创作特征分析
《春社醉归图》在构思立意、画面 内容、技法表现、意境烘托上都体现了 极为突出的整体性创作思维。该作品在结 构性、完整性、生活性、趣味性等层面实 现了完美融合,使观赏者在横向流动观赏 过程中体验了民间“春社”祭祀活动结束 后,村民醉酒归家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叙事 性画面。
醉归(第五处)
1不局限题材的主题性创作 中国画在现当代的发展中形成人物 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足鼎立的绘画题材 结构。像《春社醉归图》等具有叙事性内 容的卷轴画,如因画面中的山水元素占比 过大而单一理解为山水画创作就显得有失 偏颇,似乎并不能精确归类于以上提到的 三种中国画题材类型。
通过对《春社醉归 图》画面内容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当 代画坛在追求宏大尺寸与宏大叙事内容的 表现创作中逐渐缺少画家灵动的内在思考 与精神表征,这种宏大尺寸与叙事的创作 似乎朝着画面制作的方向发展。反观《春 社醉归图》中表现的民间生活题材,则凸 显了以小见大的艺术创作观念。在当下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绘画的守正创 新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还需要 延续传统绘画在历史进程中坚守的经典创 作观念。
2.别开生面的民间生活视角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经 典论述与古代绘画理论家提及的“外师 造化”的创作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 两种观点都承认了要从生活、自然世界中 寻求创作的灵感与内容,但是在具体的艺 术实践活动中却显得尤为复杂,这是因为 艺术创作的呈现是艺术家个体内在精神世 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结果,看待问题的视 角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艺术的表 达结果。
如朱锐在画面中除了表现醉酒的 村民之外,还细致描绘了在河上捕鱼的渔 民、山中放牛的牧童、结伴砍柴归来的村 民等,这些具体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图像 表达如果没有深入的观察体验,就无法描 绘得如此细致入微。
3.循序渐进的图像叙事结构 《春社醉归图》中“醉酒者”的图 像刻画有着内在的叙事结构特征。醉归的 人物随着画卷向左打开,在视觉空间中呈 现出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在第四、五、 六处的醉归的叙事性场景描绘中达到了 高潮。如描绘的第四处醉归(图4)中两 组“醉酒者”形态差异性较大,左边一组 呈摔倒在地的状态,右边一组被搀扶着向 前迈进。两组醉酒村民之间的空地上还出 现了一只掉落的鞋子,足见画面的动态感 与生动性。
又如第六处醉归场景(图6) 中画面右侧房子内的一位老人坐在屋内的 椅子上观看着室外的“醉酒老者”,双手 举起欲要拍手叫好,右边房子内靠窗户的 妇女也是以左手欲要遮住自己的笑容。画 面左边的一户人家中的儿童朝着“醉酒老 者”扑过去,儿童后边的妇女欲要上前阻 拦,妇女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子站在门前手 指着“醉酒老者”所在方向,面露笑意。
朱锐在画面几处的醉酒场景中只做了客观 性的描绘,直到后面几处的醉酒场景中才 出现了精彩的画面,这种起伏变化的绘画表现结构为卷轴画增添了可供观看的趣味 性图像文本,精彩的图像文本在与观者的 逐渐互动中呼之欲出,给观看者在流动性 的观看体验中增加了酣畅淋漓如同阅读小 说故事般的精彩体验。
4.主次对象融合的画面表现
画卷名为《春社醉归图》,但是朱 锐没有单纯将“醉归者”作为画面的表现 对象,而是在选择了将“醉归者”融合在 与表现主题无关的人物互动中,如“醉酒 者”逗乐街坊邻居时的欢乐场景。画家甚 至还考虑到了将动物融入画面,并与“醉 酒者”产生一定的关联,如被身强力壮青 年背着回家的“醉酒者”那处场景,旁边 的那只黑狗摇着尾巴似乎要与这组回家的 搭档进行互动,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放 置在乡村场景中却显得非常真实和自然, 也就是说主次融合的画面表现会比仅描绘 “醉酒者”在场景化的艺术创作中显得更 加有优势和特色。
5.流观过程中的节奏性把控
所谓的流观,实际上是指“流动 性”观赏。卷轴画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 “流动的观赏”。除却前面探讨的“醉酒 者”和乡村中出现的各种忙碌劳作的村民 以外,实际上画面中大部分都是以自然 中景物作为联系画面人物的重要“衔接 物”。相较于画面中的人物表现来讲,各 种自然元素如山、水、树、石、建筑等这 些是辅助并完善画面叙事的重要元素。
卷轴画开始时描绘了人们在河上捕鱼的场 景,然后逐渐过渡到岸边,紧接着描绘了 怪石嶙峋的山峰,随后是山中的树木和隐 藏在山间的乡野小路,顺着小路的方向逐 渐朝着卷轴画展开的方向,这些辅助性的 自然景观在画面中以配合主题人物活动的 背景出现,它们的功能作用是把控流观过 程中的节奏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unSheZuiGuiTuZhongZuiGuiDeTuXiangYinYuYuChuangZuo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