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邓石如隶书书法管见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3 10:14230
邓石如晚年隶书注重空间构建,讲究营造疏密虚实的关系。邓 石如本人鲜少著书立说,其弟子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及在邓 石如晚年传授其书学要诀时才得以窥见邓氏毕生探索所得的书学要 领: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1]4邓石如这种将疏密对比推向极致的独特构思,正是其晚年隶 书创作实践与内在审美追求的高度契合。其晚年隶书...

邓石如晚年隶书注重空间构建,讲究营造疏密虚实的关系。邓 石如本人鲜少著书立说,其弟子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及在邓 石如晚年传授其书学要诀时才得以窥见邓氏毕生探索所得的书学要 领: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1]4

邓石如这种将疏密对比推向极致的独特构思,正是其晚年隶 书创作实践与内在审美追求的高度契合。其晚年隶书在单字的结体 上展现出强烈的空间张力,笔画紧凑排列,使得内部空间密集处更 密,疏朗处更疏。饱蘸水墨的笔毫砸向纸面,笔道层层渗化,饱满 厚实的线条密集排叠,将线与线之间的空隙不断推挤:或形成具有 “实”感的视觉块面,是追求“密不透风”这一书法美学的具象化 呈现;或形成自然、狭小的留白,使其密集“实”线间生发“虚” 接的空间,“白、淡、枯、简”与“黑、浓、涨、满”虚实阴阳共 存相生,从而激发观者无穷的想象。

另外,邓石如擅长拉长特定笔 画或将直线弧曲化,以此分割出疏朗开阔的字内空间,从而营造疏 密有致的艺术效果。例如《吟坛华榭七言联》中“华”字、《敖陶 孙诗十屏》中“少”字的重心上移,并加大主笔长度,形成舒展效 果。又如《张子东铭》中“思”字的“心”部卧捺画向右下拓展后 又大幅向右上收笔,形成近于圆环的弧度,营造不同字形结体的疏 密效果。 

邓石如晚年的隶书临摹作品存世稀少。2023年杭州西泠印社 春季拍卖会上展出了安思远旧藏邓石如《临〈史晨碑〉》。此作书 于嘉庆十年夏,即邓石如去世当年。这幅临作具有邓石如书法研究 的多重意义:首先反映了邓石如对《史晨碑》持续一生的喜爱,即 便晚年仍在反复临习;其次清晰展现了其晚年隶书中强烈的个人风 格;最后值得更多后学思考的是邓石如在临摹时对原帖改造的动机 与意义。邓石如一生钻研汉碑,而《史晨碑》正是其极为重要的取法对象之一。 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

汉孔庙《史晨》有二碑,……本朝习此体者甚 众,而天分与学力俱至,则推上元郑汝器、同邑邓顽 伯。……顽伯初学隶,即由此入手。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

盖顽伯生平写《史晨》《礼器》最多,故笔之中 锋最厚。[3]

沈子善《书学论集》评:

八分宗《史晨》《华山》,又参《受禅》《乙 瑛》诸碑,淳质遒丽,冲和中正,而气势磅礴。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来看,《史晨碑》多次被提 及,是邓石如一生中的重要精研对象。邓石如《临 〈史晨碑〉》款识载:“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夏,临汉 碑一段于皖口僧庐之北窗下,顽伯邓石如。” 款识中的“皖口僧庐”应是安庆天花禅院,山人 晚年常住于此,是其与友人切磋书法技艺、诗文唱和 的重要场所。常来天花禅院的有师荔扉,其自嘉庆六 年至嘉庆十三年(1808)任安徽望江知县。其十分欣 赏邓石如书法,常至天花禅院拜访邓氏。

邓石如《寄 师荔扉诗》中题款记载:“癸亥秋有白门之游,适大 雷令师荔扉明府重莅望江,停舟过僧庐访余,清话半 日。……” 《史晨碑》是东汉时期著名碑刻,碑文记载了鲁 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活动,颂扬孔子的功德,并详细描 述了祭祀的礼仪和过程。作为汉隶成熟时期方整平正 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书法肃括宏深,典雅大方,沉古 遒厚。

笔画刚劲有力,方中寓圆,圆中寓方,结构布 白均匀,疏密合度,点画之间穿插呼应,舒展优雅。 邓石如《临〈史晨碑〉》正是抓住了其雍容肃穆、端 庄秀逸的风格特点。但通过对比临作与原碑拓片,可以发现邓氏晚 年对原碑字形结构改造较大,具体点画用笔极具邓石如晚年风格。 

邓石如首先打破了原碑书法疏密均匀的特点,字内横画多紧密排 列,如“雅”“律”“长”等字;又以延展上横画作为一字之主 笔的方式来提高字的重心,改变原碑字形宽扁的特点,使字形结构 偏纵势而峻挺,如“音”“爵”等字;另外不仅弱化了左挑的笔 画,如“肃”“雍”字,还增添了其晚年隶书中惯用的反捺,如 “之”“反”字。由此件临作可知山人勤习汉碑,但又不拘泥于原 碑,在临习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醇古”“厚拙”的审美取向, 将临古与创新巧妙结合,通过多年锻造的沉雄线质表达出自己内心 理想的经典模样。 

结语

邓石如身后,经由其弟子包世臣与其子邓传密的合力推崇,其 书法声名日益隆盛,影响并启发了晚清至近代一大批书家,如再传弟子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徐三庚等。作为“碑学”实践的代 表性书家之一,他将毕生饱览山川、品鉴金石所汲取的自然神韵注 入笔墨,将古拙雄浑、刚劲苍茫的审美理想与自身深层的生命体悟 和艺术心境完美交融。这位终身布衣的书家,以精研秦汉经典为实 践路径,突破书法史千年以来“二王”传统的束缚,对探索碑学之 路和建立其理论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彻底扭转了后人对书法本质 的理解,并指出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包世臣. 艺舟双楫译释[M]. 祝嘉,译.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 

[2]刘正成. 中国书法全集:邓石如卷[M].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995:294-296. 

[3]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卷五[M]. 况正兵,点校. 杭州:浙江人民美 术出版社,2018:116.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engShiRuLiShuShuFaGuanJian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