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邓石如隶书书法管见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3 10:14190
内容提要: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法复兴的奠基人,篆隶书力追秦汉,“以篆入隶”,开创清代隶书艺术新风尚。其隶书可分为汉隶继承期、探索实 践期和自觉成熟期,将毕生饱览山川、品鉴金石所汲取的自然神韵注入笔墨,将古拙雄浑、刚劲苍茫的审美理想与自身深层的生命体悟和艺术心境 完美交融。 关键词:邓石如;隶书;碑学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嘉...

内容提要: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法复兴的奠基人,篆隶书力追秦汉,“以篆入隶”,开创清代隶书艺术新风尚。其隶书可分为汉隶继承期、探索实 践期和自觉成熟期,将毕生饱览山川、品鉴金石所汲取的自然神韵注入笔墨,将古拙雄浑、刚劲苍茫的审美理想与自身深层的生命体悟和艺术心境 完美交融。 

关键词:邓石如;隶书;碑学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嘉庆元年 (1796)清仁宗颙琰即位,因避讳遂以字行,并更字顽伯,号笈游 道人、古涴子、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白麟坂(今安庆市五横乡) 人。邓石如是乾嘉时期乃至整个清代最具开创性的书法篆刻大家之 一,尤以篆、隶书及篆刻艺术成就著称。 

邓石如隶书书法管见 邓石如 邓石如隶书 第1张

图1 清 邓石如 赠肯园四体书册(隶书册局部) 31.5cm×16.5cm 无锡博物院藏

明晚期士人热衷于玄虚清谈,致使学术风气日渐虚浮。清初 以顾炎武、黄宗羲等学界泰斗为代表,推崇经世致用之学,注重考 据的实证研究,形成了务实治学的新风尚。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型直 接推动了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实证研究的兴起,而这类研究方法的 根基在于对大量真实可靠文献与实物的依赖。

在此背景下,古代器 物遗存和文字资料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金石文字,因 其存世数量较大且内容真实可考的特性,被学术界视为重要研究材 料。这种对金石资料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性整理,最终成为推动清代 金石学和古文字学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邓石如隶书书法管见 邓石如 邓石如隶书 第2张

图2 清 邓石如 世虑全消隶书屏 119cm×59.5cm×4 安徽博物院藏

清初以训诂考据见长的学者群体,不仅在学术领域成就斐然, 更对同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的学术界与书法 界互动频繁,寻访古代碑刻,摹制拓片,并通过交换和馈赠拓片进 行学术交流。这种交流让金石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得以迅速渗透至书 法创作领域,直接推动书家在笔法、取法对象和审美理念上的革 新。

在时代风尚转变与书家取法范围日益拓宽的背景下,师法汉碑 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汉碑隶书凭借其极具表现力的笔法和强大的 感染力,迅速赢得了大批拥护者与追随者。至此,清代隶书书坛正 式开启了复兴“汉隶之学”的新局面。 邓石如身处乾嘉时期帖学与碑学风尚转换节点。作为碑学实践 的开拓者,其凭借独到的艺术审美和终身投身书法的专注精神,成 功开创了其碑学实践之路。邓石如幼年生活艰辛,但祖父与父亲对 其的文艺熏陶为其日后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君 墓志铭》记载:

祖上皆潜德不耀,而学行纯笃。考讳一枝,号木斋,博学多通,工 四体书,善摹印……君少贫不能从学,逐村童樵采或贩粥饼饵以给 粥。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句读,效木斋先生篆刻及隶古书,弱冠为 童子师刻石印写篆隶鬻诸市。

邓石如幼时贫苦,辍学后采樵贩饼,但在家学影响下,少时 邓石如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和书印启蒙。17岁后,邓石如开始 在外游历,乾隆三十九年(1774),邓石如于安徽寿州结识了 在寿春书院担任主讲的梁 。梁 见其书,评价道: 

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究其才力,可以輘 轹数百年巨公矣。[1]115

乾隆四十五年(1780),邓氏经梁 介绍前往金石拓片收藏丰 富的江宁梅鏐家学习、寓居,这是对邓石如书法成就有重大影响的 一段经历。在梅家居住的8年间,其遍览梅家所藏名碑名帖、金石 善本,极大地开阔了书法视野,并使汉隶成为滋养其书艺成长的沃 土,进一步夯实了自身的篆隶根基。包世臣《完白山人传》载: 

山人既至,举人以巴东故,为山人尽出所藏,复为具衣食楮墨 之费。山人既得纵观,推索其意,明雅俗之分,乃好《石鼓文》、 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庙阙》《敦煌太守碑》、 苏建《国山》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 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 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 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乃就寝,寒暑不辍,五 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 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 三年,分书成。[1]116

由此可知,邓石如对书法的研习始于篆书,在篆书成熟并稳 定后再继续隶书的临习。邓氏结束在南京梅家的系统临摹训练后, 书艺获得质的飞跃,交游圈也大幅拓展。江南文坛、政界精英程瑶 田、曹文埴、姚鼐、左辅、金榜、张惠言、李兆洛等,对其个性鲜 明的书风与自由洒脱的气度甚为欣赏,常邀其至家中,待若上宾, 切磋诗文艺术。乾隆五十五年(1790),邓石如应户部尚书曹文埴 力邀进京,其书法深得刘墉等名家赞赏,轰动京城。离京后,邓石 如经引荐入两湖总督毕沅幕府。乾隆五十九年(1794),邓石如在 入毕沅幕府的三年后辞归故里。 

邓石如隶书书法管见 邓石如 邓石如隶书 第3张

图3 邓石如《临〈史晨碑〉》(黑字)与原碑拓片(白字)对比

综合现存邓石如作品来看,其隶书作品分期须依照作品的书风 面貌和人生游历时的重要事件及转折点来进行。 首先是49岁之前的汉隶继承期,主要经历是在南京梅家苦练, 是其学习汉碑的最初阶段,初入汉碑但还未从汉碑中出来,尚未形 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其间代表作品有48岁时的书作《至仁山 铭》和《赠曹俪笙四体书四屏》中的隶书屏。

支付0.1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邓石如晚年隶书作品在书写技艺和精神气韵上都达到了巅峰, 其笔画线质经历锤炼,在原本雄强刚劲的基调上增添了苍涩古拙的 质感。其一生探索并实践的“篆隶互通”笔法,到晚年已臻纯熟, 使其隶书展现出高古意趣。邓石如晚年隶书的成功根源在于其笔画 线条质感的丰富性。

这种丰富性具体表现在点画的起笔、行笔、收 笔的多样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不同的笔画组合构建 不同质感的线条,所传达的情感也随之不同。金石文字经历千年沧 桑变化,当初镌刻或铸造时清晰锐利的笔画棱角逐渐消磨,线条轮 廓残缺剥落,最终形成了一种斑驳而神秘的美感。

邓石如用笔稳 健,巧妙融合了捻管、裹锋、提按和抹挑等多种书写技法再现“金 石气”。相较于早期线条,其晚年线条更显饱满厚重。其运笔时充 分铺毫,下笔沉实,展现出力透纸背的雄强气息。墨色沿笔迹由内 而外晕散,浓郁而富有立体感。邓石如擅长在笔画线条外轮廓营造 一种毛涩颗粒质感,以此避免线条过于光滑、流畅,在圆润、厚实 的基调之外,平添了几分古拙苍茫韵味。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engShiRuLiShuShuFaGuanJi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