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器碑》作为东汉隶书的典范之作,以其独特的书风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梳理了《礼器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探析该碑具有方笔为主、圆笔为辅,曲笔妙用、灵动生姿,刚柔融合、对比强烈,节奏起伏、不失从容等技法特征;指出在临摹该碑时应注意把控该碑瘦劲与粗壮并重的笔画特征,于平正中见险绝的结体特征,以及纵有序、横有列的章法特征;阐明该碑不仅奠定了汉隶的艺术高度,更为后世书法提供了在法度中求自由的创作范式。
关键词:礼器碑 东汉隶书 书风特征 技法解析 艺术价值
东汉时期,隶书发展至鼎盛阶段,碑刻艺术蔚为大观,涌现出众多风格各异的隶书名碑。《礼器碑》以其瘦劲刚健、端严峻逸的书风,成为汉隶中的经典之作,被历代书家奉为隶书楷模。本文通过对《礼器碑》书风的深入探究,揭示其艺术特质与历史价值,为隶书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新的视角。
一、《礼器碑》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
东汉时期,碑刻艺术盛行,隶书作为官方正体,被广泛应用于碑刻、摩崖、简牍等载体。《礼器碑》作为孔庙碑刻之一,整体书风不仅承载了儒家文化的法度与庄重,而且展现出东汉隶书的成熟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礼器碑》全称《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立于东汉永寿二年(156),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
礼器碑(局部)汉
此碑碑文记载了鲁相韩勑修饰孔庙、添置礼器以及民众捐资颂德之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者姓名及钱数。东汉时期“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而孔庙作为礼制象征,其相关碑刻的书写自然承载着经学与礼治的双重使命,《礼器碑》的立石正是反映了东汉时期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与弘扬。
《礼器碑》碑阴文字(局部) 《礼器碑》碑侧文字(局部)
《礼 器 碑》 的 艺 术 价 值 为 书 家 群 体 所 珍视,其艺术格调清新脱俗,展现出无可替代的审美高度。明代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评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清代翁方纲将《礼器碑》奉为“汉人隶书第一”的典范。杨守敬在《平碑记》中强调,《礼器碑》的“性情”与“形质”兼胜。[1] 种种可见,前人对《礼器碑》的艺术评价颇高,这是对此碑书法风格赞颂的最直接证据。《礼器碑》不仅展现出东汉隶书法度严谨的本质,还融合了天真不失敦厚、秀美不失遒劲的表现形式,是碑派书法的代表性作品。
《礼器碑》中的“霜月之灵,皇极之日”
《礼器碑》整体风貌细劲雄健,端严峻逸;[2] 笔画刚柔相济,瘦而不露骨,弱而不靡弱。清代王澍对《礼器碑》的赞美最为宏富,他所作《虚舟题跋》中关于《礼器碑》的论述就有十余处,他评价《礼器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这十分精准地概括了《礼器碑》书风的独特气质。他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在王澍看来,《礼器碑》的奇绝之处就在于其峻逸瘦劲的独特风貌,这也正是此碑有别于其他隶书最显著的特征。
《礼器碑》中的“造”字、“君”字、“陵”字、“之”字
总而言之,《礼器碑》的书风端庄而不失灵动,严谨中见疏秀,呈现出一种“士大夫”般的从容优雅。[3] 碑文以规整隶书呈现,既符合官方文书对“庄重典雅”的要求,又通过碑阴、碑侧的率意笔法突破程式,形成庙堂之气与书卷之气的奇妙融合。
这种矛盾统一,恰是东汉晚期隶书从实用向艺术转型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时代久远,碑刻经历风化等原因,字迹难免磨泐不清,例如《礼器碑》文中“霜月之灵,皇极之日”,欧阳永叔在考据时不解其义,猜测“霜月”为九月,古汉语中,“霜月”解释为农历七月,或因古时历法不同而存差异。[4]
二、技法解析:方寸之间的精微之道
《礼器碑》的技法特征之一是方笔为主、圆笔为辅。其用笔以瘦劲为核心,但笔画瘦而不弱,细中见骨。例如,横画起笔多斜切入锋,如“造”字,切笔而行,形成棱角分明的方笔,且大多数横画均有此特征;单字转折处则偶用圆转,如“君”字,转与折呈现出方圆并济之态,避免生硬;笔画提按分明,节奏强烈,平画、竖画以细劲挺直为主,如“陵”字;波磔处重按后提锋,如“之”字的捺画,呈“细如发丝,粗如扫帚”之形。
《礼器碑》中的“世”字、“青”字、“在”字
《礼器碑》的技法特征之二是曲笔妙用、灵动生姿。例如“世”字,其左竖呈“S”形,打破了隶书横平竖直的程式,增添了动态的美感,正如清代方朔所评,“曲得其妙,疏密中见风韵”。曲线化的运用,使得单字间形成了被线条分割的不同空间,减少了传统隶书中单一平直线条的迟涩古板。
《礼器碑》的技法特征之三是刚柔融合、对比强烈。例如“青” 字与 “在” 字的波横,均逆入平出,遵循和保留了传统汉隶蚕头燕尾的波磔笔法,[5] 前者姿态洒脱飘逸,运笔清健刚劲,后者则于秀润淡雅中彰显雄健骨力。两者皆刚柔相济,质朴与灵秀并存。
《礼器碑》中的“季”字、“伯”字、“阳”字
《礼器碑》的技法特征之四是节奏起伏、不失从容。书家通过提按、转毫等方法,把控节奏的起伏变化,如“至”字的最后一笔,经过多次提按与转毫形成遒劲起伏的笔形,使线条富有精妙的变化。运笔的快慢缓急所形成的节奏对比,增添了整体的流动性。
值 得 注 意 的 是,《礼 器 碑》 善 于 因 字 立形,如“季”字纵长,“伯”字扁方,单字间架结构的微妙处理避免了机械对称。《礼器碑》还通过部首的位移与形态的变化实现规整与自由的辩证统一,例如“阳”字的左右两个部件形成笔断意连的空间感,断笔处以气贯之。碑阳整体规整严谨,体现官方文书的庄重感。碑阴与碑侧则相对率意自由,字形大小错落,甚至融入简书笔意。恰如杨守敬所言:“碑阳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碑阴如李广之军,奇正相生。”但无论是碑阳、碑阴还是碑侧,都充分展现出“寓奇险于平正”的视觉效果。
三、《礼器碑》临创指要
《礼器碑》用笔瘦劲刚健,在汉代隶书碑刻中独树一帜。我们将《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的局部进行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礼器碑》相比于其他碑刻,笔画更为瘦劲刚健,形态更加具有灵动性。《礼器碑》的线条充满节奏感,笔画的粗细、曲直变化如“大雁排阵”,形成“一波三折”的韵律,碑阳的规整与碑阴的灵动交融。在笔法表现上,《礼器碑》以“瘦劲”著称,各类笔法元素间的对比极具视觉张力。如“雨”“古”等字的横画与竖画,骨力通达,行笔如“锥画沙”。
曹全碑(局部) 汉 乙瑛碑(局部) 汉 张迁碑(局部) 汉
我们在临摹这类字时,应该保持中锋行笔,充分感知线条与书写载体之间的毛涩质感。该碑虽以方为主,却强调对“圆笔”的运用。圆笔的融入不仅能够调和方笔的生硬感,更通过篆书遗意的保留,赋予笔画古拙浑厚的金石气息。例如,我们在临写“立”“在”等字时,应注重藏锋逆入、裹锋行笔的书写方式,并仔细感受圆笔与方笔的区别,在运笔中体会“不方不圆,亦方亦圆”的辩证关系。
《礼器碑》的结体于平正中见险绝,在严密中寓疏秀。其字形多取横势,如“乃”“沙”“眇”等字,通过延伸撇画加强横势,使字形开张舒展。又如“下”字,在细劲线条中偶现粗重的波磔,与呈弧状的竖画相互呼应,形成“刚以固其本,柔以化其锋”的平衡。同时,碑中字的大小、长短、疏密错落有致,也蕴含着矛盾统一的“中和”美学理念,体现了书家高超的结体能力。在我们日常临写时,既要感知到《礼器碑》结体中的阳刚之势,也要掌握该碑线条组合之间的阴柔之气,追求刚柔并济的中和境界。
《礼器碑》中的“乃”字、“沙”字、“眇”字、“下”字
《礼器碑》的章法以纵有序、横有列为基本特征。行内单字距离较宽,但行距较密,形成和谐端庄的整体布局。碑阳部分章法严谨,字与字之间呼应自然;碑阴部分则纵有序、横无列,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这种章法处理既体现了汉碑的庄重典雅,又通过局部的变化增添了灵动性。[6] 书写者应当借鉴其章法理念,避免创作中的程式化倾向。
《礼器碑》对后世隶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宋以来,攻汉隶者多以《礼器碑》为楷模,其瘦劲刚健的书风成为隶书创作的重要范式。清代书家如邓石如、伊秉绶等,均从《礼器碑》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各自的隶书风格。同时,《礼器碑》的技法与审美理念,也为当代隶书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礼器碑》的书风,是汉代艺术“致中和”思想的书法显现。其技法之精微、美学之深邃,不仅奠定了汉隶的艺术高度,更为后世书法提供了在法度中求自由的创作范式。在当代书法追求汲古出新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礼器碑》的艺术价值,无疑能为传统书法的创新性转化提供思考。
四、小结
《礼器碑》作为东汉隶书的典范之作,以其细劲雄健的书风、精妙的技法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笔画瘦劲与粗壮的对比、结体平正与险绝的统一以及章法严谨与灵动的结合,体现了汉隶成熟期的艺术高度。通过对《礼器碑》书风的深入探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汉隶的艺术特质,也能为当代隶书临摹与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注释】
[1] 李长钰 . 《礼器碑》技法解析 [J]. 中国书法 , 2014(8): 116-121.
[2] 同 [1]。
[3] 王澍 . 虚舟题跋补原 [M]// 崔尔平 , 选编 , 点校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 673-674.
[4] 江晨 . 借古开今 : 谫论清代书家对《礼器碑》的接受 [J]. 青少年书法 , 2024 (22): 60-62.
[5] 同 [1]。
[6] 杨守敬 . 学书迩言 [M] // 赵树鹏 , 点校 .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82: 272-273.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ongHanLiShuDeDianFanLiQiBeiShuFengT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