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百个读者,就有 一百个哈姆雷特”,所有文本的解读,可能都是这样 的结局。 当我们走入,总面对着“出走”的问题,从而不 知所以,从而也得知,逆动及逆思维,就是让你在行 走的过程不断寻找某种已然未然的连带关系。回到展览的策划层面,一方面是切割,另一方面又是连接, 总在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中反转,如物质与精神、灵 魂与肉体、神与人。
这些,可以是对等的实体,可又 是对立的概念。逆动或逆向性思维,不是寻求对立, 而是在主体的行为或意识上,以自我的方式在“被 知”的事实层面上不断地弱化,乃至于消除。那么, 它凸显的是另一种可能,即思想在经验中所行使的认 知职能,而不是去定义事物或推论其存在。
结 语
进入范勃作品的展厅,你抓不住范勃,但又时时 感觉他的存在。他是作者,实际是真正的策展人,整 个展览就是他的一件作品。 他的想法很重要,既是策展理念,也是创作理 念,可你却不清楚他在展厅到底想干什么。你往往被 一片漂浮的词语所包围,诸如“神”“神话”“神 像”及“神灵”,又如“盲”“盲人”“盲文”以及 “身体”“神经”“感知”“药物”“幻觉”与“体 验”,再如“无形”“游弋”“错位”“倒立”“解 构”“虚构”与“变焦”,等等。眼前的一应事物,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被描述或呈现,可意义的指向性不 明,让你不得不顾左右而寻思。
范勃总在带动你的思 维游走,用他所借用的物或图像,言说其想要表达的 某种意图——可意图不清,不是他不想说清,而是不 想被你所定义。相对于思想或理念,方法论的问题似 乎才是范勃做展览的重中之重,而所有的问题又都被 语境化了。毕竟他是当代的实验艺术家。
在范勃预设的语境中,他给出几个关键词,给 出几个物件或几个色块,让你自己去看去想去琢磨 去领会。他不仅利用了你的思维,也调动了你的身 体,似乎还提供给你寻找意义的途径与方法,如“考 古”“言志”“同温层”及“再重构”,也许你还是 茫然无语……其实,语言在范勃作品面前是失效的。
我们习惯的话语逻辑,多在单一的前后贯通的线性维 度上展开,而范勃就是要打开人的感知,让你来到纯 粹的经验世界,不为观念所左右。 感知,多重感知在这里汇集,而又聚焦在一个 人身上,让他打开了一面窗,仰望窗外的天空。你被 “度”了吗?可能还得回到渡口,找到那个出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FanBoGeZhanYuYanDeYuYanZhiSuiBi_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