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范宽《溪山行旅图》取材探源考察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9-05 10:42240
至于瀑布, 我们去的时候虽然没有下雨,但满山的石 缝中挂着一道道白白的流水之水痕。当地 的人说只要一下雨这些石缝中到处都是细 细的瀑布。而这些山岩下还真有一条不大 不小的溪流,高高的山岩上一条条的瀑布 就流到这条小溪中。或许正因为这条小溪 的滋养,不论这山岩怎样的光秃,也不论 这山顶的树木如何稀少,但山下的树丛却 葱茏苍翠,一片繁盛。这不就...

至于瀑布, 我们去的时候虽然没有下雨,但满山的石 缝中挂着一道道白白的流水之水痕。当地 的人说只要一下雨这些石缝中到处都是细 细的瀑布。而这些山岩下还真有一条不大 不小的溪流,高高的山岩上一条条的瀑布 就流到这条小溪中。或许正因为这条小溪 的滋养,不论这山岩怎样的光秃,也不论 这山顶的树木如何稀少,但山下的树丛却 葱茏苍翠,一片繁盛。

这不就是《溪山行 旅图》底部小溪边的那些树林吗?范宽画 这片山水已经一千多年了,他已经变成了 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古老的符号,尽管是一 个光辉的符号,而这片山川却依然是这片 山川,这片树林也还是这片树林。真可谓 “人生易老天难老”!当然,范宽也可以 说已经化身于他的《溪山行旅图》而和这 片故乡的山川永存。

考察范宽《溪山行旅图》山水山体形 态和点子皴的由来,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 历。走到薛家寨一带山川面前,发现这片山 岭属于丹霞地貌的沉积岩地质结构。这种丹 霞地貌的山岩结构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 的城堡状、石柱状、方山、石墙、石峰,及 由崩塌岩块形成的崩积缓坡等奇特的地貌形 态。

同时这种丹霞地貌有一种垂直节理的 山岩缝隙,下雨的时候沿着这些缝隙就有 很多细长的瀑布。即使在晴天这些流水的 地方也有很多白色细长的流水之痕。而本地 这种丹霞地貌的山岩是由一种叫作“砾岩” 的岩石构成。所谓“砾岩”就是指沉积岩中 混进了大量砾石和卵石的岩石。在照金的一 个叫“溪山胜景”的山沟中,我们得以近距 离靠近那些陡直的山壁,山壁下掉落了一些 巨大的石块。这些石块与我们今天的混凝土 块非常相似。但与混凝土块不一样的是, 这些巨大的岩块中夹杂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卵 石,有些卵石还相当大,属于地质学陆相沉 积中的“河流相”,即远古河流冲击的砾石 卵石沉积。

整个照金的丹霞地貌就属于这种 由砾石层构成的城堡状和纪念碑状的方山。 而这种山岩的表面结构,由于山岩岩壁上大 小不等的砾石和卵石因风化而掉落,形成整 个陡直岩壁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表面结构。 要表现这种因为岩壁上卵石脱落而形成的坑 洼不平、远看呈黑点密布的山石肌理,当然 就只有用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浓淡不一、 疏密相间的点子去传达。从丹霞地貌的地质 结构特征和照金地区具体的山岭地貌看,范 宽《溪山行旅图》中之山形、山势、岩石肌 理之皴法特征与现实山川可以大致对应。

常 规所说范宽《溪山行旅图》所画皆终南山之 景,但终南山属于秦岭,秦岭的山岩是花岗 岩,花岗岩岩体坚实平整,大块整体,想想 同属秦岭中段、海拔2000米左右的华山的山 势就够了。画终南山的山岩是绝不能用点子值得一提的是,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论 三家山水》中有注称“范画林木,或侧或欹,形如偃盖, 别是一种风规,但未见画松柏耳”。这其实是我们考察 《溪山行旅图》地域特征又一极好的视角。我们在薛家寨 一带考察,经测定,这一带的海拔在1200米左右,耸峙的 山峰,其山再高也不会超过1500米,这种海拔和纬度是温 带落叶阔叶林的地带。

难怪当地人告诉我们,再过半个月 这一带树林的叶子就红了。我在其中穿行,就发现这些所 谓杂树林中有黄栌树、枫树、栎树和水青冈树,这些树的 叶子到秋天都是要红的。红了之后当然都要掉叶,掉叶之 后的树林就变成只剩光枝丫的“寒林”。范宽喜欢画《寒 林图》。

现存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台北故宫博 物院的《雪山萧寺图》,都是这种带有寒林的雪景图。据 《宣和画谱》载,宣和宫廷中藏有范宽的作品包括《寒林 图》《雪景寒林图》《冬景山水图》《雪山图》《雪峰 图》在内的共19幅冬景山水图。可以想象,这些“寒林” 应该都是掉了树叶的冬季的树林。而秦岭中段的终南山, 其海拔是2000米左右,主峰太乙山海拔已是2604米。海拔 2000米左右的植物群落大多是针叶林,华山南峰海拔2100 米左右就是松林。范宽画的是家乡华原而不是秦岭终南山 的山水,这就是为什么郭若虚说范宽的画上“未见画松 柏”的原因。 

宋人作画,醉心自然,忠于现实,这一直是后人重 视宋画的重要原因。清人笪重光著《画筌》谈到绘画与现 实的关系时说:“人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 境实。董巨峰峦,多属金陵一带;倪黄树石,得之吴越诸 方……华原冒雪,营丘寒林。江寺图于晞古,鹊华貌于吴 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看来笪重光也 知道范宽喜欢画雪景。宋代画家格物的精神,探究自然的 精神,一直是中国古典绘画优良的传统。当然这个写实的 优良传统又与抒情言志传达心灵的传统相结合。

范宽有段 名言:“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 也,未若师诸心。”而这段话有前人的一段更经典的话做 铺垫,这就是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也就是我们尽管找到了照金薛家寨一带的山川与范宽 《溪山行旅图》相似,乃至高度的相似,但真要找到一对 一全然不变的山川地貌与《溪山行旅图》相对照,那应该 也是徒劳的。

石涛不是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吗?外师 造化仅仅是第一步,中得心源才更重要。中国艺术的核心 是意象,是心灵之象而不仅仅是写实之实象。范宽《溪山 行旅图》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震慑人心的雄浑崇高之气势, 而不仅仅是再现丹霞地质的自然地貌。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FanKuanXiShanXingLvTuQuCaiTanYuanKaoCha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