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唐岱《绘事发微》的本体画学观*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7 09:27380
二、领悟绘画之道的基本路径 遥承庄子道本技末说,清代学人对道、技 关系的关注和阐释也是一个常见论题。常州画 派创始人恽寿平认为,在技法层面不刻意而为 才能真正抵达道本体,即“于笔墨处观古人用 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9〕 ;画僧石涛从 本体角度提出了“画道彰矣,一画了矣”〔10〕 的具 有表现论意味的观点。为了更好...
 

二、领悟绘画之道的基本路径 

遥承庄子道本技末说,清代学人对道、技 关系的关注和阐释也是一个常见论题。常州画 派创始人恽寿平认为,在技法层面不刻意而为 才能真正抵达道本体,即“于笔墨处观古人用 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9〕 ;画僧石涛从 本体角度提出了“画道彰矣,一画了矣”〔10〕 的具 有表现论意味的观点。

为了更好地阐释绘画之 道,唐岱主要从艺术教育视角出发,将技与道 的关系纳入一个形成性的学习和习得过程之 中。为此,《绘事发微》从创作主体论、技法理 论和山水画的美学标准三个维度建立起了“道 成而上”的画学体系,且“无不各立专论,较之 笪重光的《画筌》,尤为详尽透彻”〔11〕 ,兹分而 述之。 

(一)创作主体论:画家的基本素养是 绘画之道得以实现的前提 

唐岱《绘事发微·自序》开篇即点明绘画的 性质:“夫画一艺耳,苟学之有得,每不能自已, 而积习在焉。”这里的意思是,画家只有具备一 定的素养,才能把绘画这一门技艺学到可以流 传后世的水准。接着,他从画家的师承、人品及 其对画道的领悟程度和技艺兼善的能力、画家 应具备的画外功夫四个方面讨论了画家需要具 备的基本素养。 

第一,画家的师承。《绘事发微》“传授”篇 说:“凡画学入门,必须名师讲究,指示立稿, 如山之来龙起伏,阴阳向背,水之来派近远, 湍流缓急,位置稳妥,令学者得用笔用墨之法, 然后视其笔性所近,引之入门。”结合《绘事发 微》“正派”篇可知,唐岱说的名师指导不仅是 学画者入门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能否得到“正 派”“正传”师承的关键。 

第二,画家必备的人格修养。在《绘事发 微》“品质”篇,唐岱从两个方面讨论这一问 题。一是画家的“人品必高”,他举例说明人品 高的具体表现为画家不为仕进、不入城市、不食日常等放达不羁的气节、性情和行为方式; 二是提倡画家拥有的纯粹绘画观,并特别批判 了当时一些画家利益为上的不良现象。 

第三,画家对于画道的领悟程度和技艺兼 善问题。唐岱重视画家在精研绘画技法的基础 上领悟绘画之道,这也是唐岱本体画学观的核 心所在,即如他在“画名”篇所言:“均之皆深通 其道,而后能传,道非兼通文章书法而有之,则 不能得,故甚难。”在这里,唐岱还特别提出了 画家兼善文章书法对“传画名”的重要影响。 第四,画家应具备的画外功夫。

这一问题 的讨论集中在《绘事发微》最后三篇。一是“临 旧”的基本功,临旧的目的是从气势、格法、用 意三方面着力,真正将古人画山水画的体裁、规 矩和韵致化为我用,从而在不落古人窠臼的同 时获得创新的可能性。二是通过“读书”加强相 关知识的积累。这一点也是他沿着“学问家”画 的思路得出的必然结论。

唐岱在《绘事发微》 中专列“读书”篇强调学问深厚对绘画艺术的 重要作用。他在《自序》中介绍说:“余幼赋性 疏野,读书之暇,有志画学。”可见,在他的观念 中,读书是画家进行绘画创作首要的学养积累 方式,他提醒学画者在重视基本画理之外,还 应濡养胸中思致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对 自然万物、社会人生以及各种制度、文化等有着 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前提下获得腕下气势的技法 功力,从而实现在“得其微妙”处“皆成天趣” 的境界。

三是通过“游览”增加人生阅历。唐岱 强调游历是使绘画达到神逸品第的基本条件, 因为游历不仅可以识得真山,穷究其奥妙之所 在,而且可以开阔心胸,涤荡内心的尘俗之气, 从而达致绘画之妙境。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 学养对画家能够达到的艺术境界所起的重要 作用。

 唐岱认为,师承、修养、领悟画道并兼善以 及画外功夫这四点是学画者领悟绘画之道应 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在总论“正派”“正传” 问题后,他又设专篇分别进行详细的论说,充 分显示出他在画学理论方面拥有的开阔视野。 一如宗白华所说:“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 ‘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 以深度和灵魂。”〔12〕 相对于对技与道关系的思 考,唐岱更多地将“艺”中所体现的深度和灵魂 进一步交付于画家的画外功夫,这无疑是值得 重视的更具有艺术教育史价值的绘画观。 

(二)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理论 

唐岱在《绘事发微》中着墨最多的还是山 水画创作的技法理论。如他在“丘壑”篇所言: “知此中微奥者,必要虚中求实,实里用虚,然后四时之景,由我心造,山川胜概,宛然目前。 学者能运用规矩之中,神明规矩之外,庶几其 得之矣。”他的意思是说,画家能够熟练地掌 握基本的山水画技法,是通向绘画之道的必经 之途。为此,唐岱主要从山水画总论、表现技法 论、具体物象画法以及山水画创作的艺术标准 四个方面构建了山水画技法理论。 《绘事发微》“丘壑”篇是唐岱山水技法 理论的总论。

唐岱依循绘画作为“蕴藉圣贤之 艺业”的儒家绘画观,从“主”“客”山的画法出 发,交代了画家“立稿”时应具有“凝神澄虑” 的心性和胸有主次、穿插秩序等先见。接着他 简述了主峰之胁、两山相交处、峦顶、悬崖直 壁、山麓坡脚等山脉走向,沙水、村墟、孤亭草 阁等平远物象,以及飞瀑、云烟、古塔等点景物 象的具体画法。由此概述了山水画的总体构图 原则,即“一草一木,各具结构,方成丘壑”。 

《绘事发微》“笔法、墨法、皴法、着色” 四篇是唐岱构建的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理论。在 “笔法”篇,他从画家的心态入手,详细论说了 用笔的方法、禁忌以及练笔方法。篇尾处,唐 岱将笔法落脚在画家的心态与落笔状态紧密 结合的问题上。在“墨法”篇,唐岱重点论述 了通过点、染、皴、擦、渲淡、积墨六种墨法形 成的黑白、干、湿、浓、淡“六彩”效果,并提出 用墨之道最贵“循乎规矩,本乎自然”。

清末画 学家李修易认为,唐岱“论墨法谓皴染需带黄 色,方得用墨之铿锵也。真力学之言,非浅见所 能道也”〔13〕 。整体上看,唐岱的笔墨说均体现 出一定的心物一体和技道融合的特质。因此, 有近代学者认为:“自洪谷子嗤吴道子有笔无 墨,项容有墨无笔,而后世谈笔墨者,遂不一其 人,然非意嫌深晦,即辞太简陋,惟《画旨》董 其昌与《绘事发微》二家解释,至为明显。”〔14〕 谈及“皴法”,唐岱更重视其“本源来派”。通 过追溯皴法的嬗变过程,在梳理“南北宗”问 题的基础上,他提出“皴染之法,仍归于落笔” 这一观点。

在“着色”篇,唐岱以着色“像其貌” 为旨归,讨论了如何使用色彩使山水画实现身 临其境般的画面效果。他说:“山有四时之色, 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无以像其貌。”其 中隐含着重视形似或写实的意味。 《绘事发微》用九篇内容全面详细讨论了 不同类型物象的具体画法。

在“点苔”篇,唐岱 将点苔笔法分为圆、直、横三种情况。这也是 皴染完工后调整画面光影明暗的一种技法,既 可归于具体物象的画法,也可归于表现技法; 在“林木”篇,他提出画林木时要注意“攒聚 疏散”的整体布局原则,接着依据不同的情形分别从松柳,“山麓杂树”“坡陀大树”和“枯 树”,以及“生于土者、生于石者和临水者”, “远峦”“桧或杉”“平畴小树”“隐山村聚落” 之树等不同类型,对画法做了归纳。“坡石、水 口、远山、云烟、风雨、雪景”篇均将景致分为 不同情形进行画法讲述。

在“村寺”篇末,唐岱 说,能画者善于品四时、分风俗、明物理、察人 事,就是倡导学画者要懂得物象的时空特性、 物体本性和社会属性,从而画出不同物象的盎 然生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唐岱的绘画思想已 经呈现出明显的写实倾向,但整体上依循的还 是类型造型的法则。

有学者认为,像《绘事发 微》“描写无形的云烟的法则”那样,“我国绘画 上常把物象之样式化,组织而成系统的分类,进 而化成一种‘法则’。实亦因古代的画家,欲用线 与点来表现无形之意象”,“是练习样式之便法, 是达到于‘浑忘之境’的手段”。〔15〕 这一观点在 触及唐岱继承的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文人画 创作原则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其画论中体现出 的山水画抽象性特质的画理内涵。 

(三)山水画的美学标准 

与《绘事发微》“自序”和“品质”篇提出 的纯粹艺术观相呼应,唐岱在“得势、自然、气 韵”三篇中主要从创作主体视角来讨论如何才 能实现绘画的艺术性。不过,从其最终指向画 作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来说,这三篇完全可视 为山水画的美学标准。 在“得势”篇,他从“山之体势似人”这一 具有“象喻”性质的绘画观出发,围绕“起稿定 局”论说到“一草一木,俱有势存乎其间”。唐 岱不仅指出画家只有做到了心静、神全、意纯、 思尽,才能在创作中真正把握住山之大势,而 且从站立坐卧、远近、正侧背、移步换影、四时风雨朝暮以及山体骨节衔接处等多个方面指出 了画家如何才能悉知一草一木之间之势。

在充 分的心性准备,清晰把握和了解山体之势的基 础上,画家才能真正实现山水画中主山“崔嵬 雄浑”且“群峰拱揖而朝、四面辐辏”的合大势 之美。 在“自然”篇,唐岱遵循“以笔墨之自然合 乎天地之自然”的创作观,讨论的是画家在掌 握了扎实的技法之后,怎样达到自由表达的境 界。

他提出的“造化入笔端,笔端夺造化”说, 为山水画定下了一个极高的美学标准,即以写照 自然的功夫达到胜于自然的艺术效果。 在“气韵”篇,唐岱重提谢赫“六法”,旨 在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标准落实在具体的 笔墨技法之中,关注的是如何在绘画中表现出 山水的生命力。

这一说法与稍晚于他的沈宗骞 强调的画家捕捉“笔机与神理凑合”〔16〕 刹那的 技法能力的观念相一致,即重视创作过程中对 技法功夫、谋篇布局、精神旨趣、画理这四大绘 画内部问题的巧妙处理。唐岱论说的“气韵”也 是从创作过程出发强调“气韵与格法相合”的 技法能力,最终指向的是“格法熟则气韵全”这 一山水画的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 

唐岱的创作实践与其艺术主张是相辅相 成的。乾隆题唐岱《谿山雪霁图》诗云:“唐岱 笔法老尤劲,鼻祖摩诘追范宽”〔17〕 。清末画论 家张庚在《国朝画徵续录》中评价他“用笔沉 厚,布置深稳,得力于宋人居多,能品也”〔18〕 。 

现代画家傅抱石认为唐岱的作品达到了“笔墨 精妙、甚著时誉”〔19〕 的艺术效果。足见唐岱在 师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画风,既有写实倾向 也有浓郁的抽象意味隐含其中。唐岱的《绘事 发微》一书虽不乏师古痕迹,但亦多有创新之 处,可谓绘画思想与创作实践相互促进并各得 所长的典型范例。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angHuiShiFaWeiDeBenTiHuaXueGuan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