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女投江”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与历史意义,围绕该主题,诞生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尤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 物馆馆藏王盛烈的《八女投江》为代表。该作品以质朴而富有力量的艺术语言反映了八女投江的革命壮举,成功塑造了抗联女战士的 崇高艺术形象。《海风》则是王盛烈另一幅塑造女性人物的经典作品,该作品以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充分展现了革命情怀和时代精神, 成功体现了和平时期女性的革命信仰与精神,表现出这个时期女性刚硬外表下特有的优美与柔和。重新解读王盛烈的《八女投江》与 《海风》,可使我们在铭记革命历史的同时,感受不同时期女性形象带来的情感触动和精神感召。
关键词:王盛烈;《八女投江》;《海风》;优美与崇高;女性形象
20世纪以前,在中国的正统文学作 品和美术作品之中,独立的女性形象十 分罕见。以往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 局限于男性视角之内,如东晋画家顾恺之 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多用 于劝诫女性遵守道德信条,固化了刻板印 象。直到进入20世纪后,敢于抗争的独立 女性这种非常态的形象才逐渐得到重视。 革命主题的绘画开始突破程式化的创作模 式,以女战士为核心题材,作品极富新 意,契合时代精神,展现了伟大的革命精 神。本文主要围绕王盛烈的《八女投江》 与《海风》这两幅作品探讨王盛烈笔下女 性形象的塑造。
一、王盛烈创作《八女投江》《海 风》的时代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 建设如火如荼,中国画创作开始受到政治 环境的影响,文艺政策提出了“新国画” 必须“内容新”“形式新”“画山水必须 画真山水”“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 的新要求。[1]在新的创作思想和价值观念 的引导下,画家们积极投身于创作洪流之 中,以极大的热忱,去展现那个斗志昂扬 的时代。
王盛烈 八女投江 纸本设色 145cm×392cm
1957年,王盛烈应邀创作一幅军 事题材的画作,他立刻想到了酝酿多年的 题材“八女投江”。[2] 1938年10月,八位东北抗日联军女 战士——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 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中,为掩护大部队冲出敌人包围圈,浴血 奋战,直至弹尽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 挽臂投河,壮烈殉国。[3]年轻的生命永远 消逝在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留下一段悲 壮的历史。
“八女投江”作为在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革命事件,自新 中国成立以来,成为众多艺术家创作的主 题。“八女投江”不仅仅是一件真实的历 史事件,更是一段痛彻心扉的历史记忆, 彰显着悲壮的革命精神,这对王盛烈有着 刻骨铭心的影响。“八女投江”这一题材 激发了王盛烈的创作热情。
王盛烈 八女投江 构图
他创作的《八 女投江》充分展现了这个革命历史事件的 悲壮,表现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的英勇气 概,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 《海风》作为《八女投江》的姊妹 篇,同样践行着现实主义艺术理念,以 浓郁的时代气息,记录下新中国人民女战 士的昂扬斗志。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 东主席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 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 形式,实行全民皆兵。[4]为了鼓励全民当 兵,歌颂女兵的英姿,毛泽东于1961年写 下了《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 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 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5]在鼓励全民 皆兵的时代大背景之下,1962年王盛烈创 作了经典作品《海风》。
作品以女战士为核心题材,极富新 意,又契合时代精神。一方面当时战士 多是男性,革命主题的绘画以塑造男性人 物为主,《海风》突破了程式化的创作模 式,对革命题材创作进行革新,从另一个 角度表现伟大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很 好地契合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指导思想, 通过画作塑造了鲜活的革命女性形象。
王 盛烈通过描绘充满活力与自信的八位女民 兵,表达了对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信心与 希望。作品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与蓬勃的 朝气,这也正是新中国带给人民的最直观 的感受。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作品与时代脉搏 同频共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 道:“从英雄的颂歌到平凡的世界,再到 个人内在精神的表达,王盛烈的艺术随历 史演进发生着阶段性的转折,唯一不变的 是其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这是社 会变迁留在艺术家心底的精神印记。”[6]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angShengLieBiXiaDeNvXingXingXiangZhiBi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