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艺术评价与当代传承价值
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2]诚然,作书画之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 越之识见、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体验,而后方能登 峰造极。吴皖生先生的作品,徽州画家黄澍先生评价道:“观其竹 画,可以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深厚功力,更贵在别具一格。说不出是 像哪一位古人,师古而不泥古,纯粹是他自己的个人面貌。”著名 画家赖少其先生评曰:“皖生工书法,擅绘画,所作山水,气韵伟 俊,其清逸萧疏之处可上追倪黄,吾新安画派之正宗也;而所画墨 竹又更胜一筹。”吴皖生的艺术作品多书写自作诗词联句,绘画题 款亦常表达创作心得,这些都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底蕴。
当时上海 中国画院的唐云先生、江苏国画院的亚明先生等,都对吴皖生的国 画艺术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之所以说吴皖生的书画艺术达到相当水准,在于他的作品体现 了对古雅秀润、奇崛率真的艺术境界的营造与艺术理念的追求。笔 墨语言的运用与自然生活的情感水乳交融,强化了中国画的自我表 达意识,丰富了中国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1988年秋,黄山市 委宣传部与《黄山日报》工作人员一同前往歙南看望吴皖生先生; 1989年秋,黄山市委宣传部又带领黄山市电视台记者采访九十三岁 高龄的吴皖生先生,拍摄了他在画室写竹、村街漫步、林间写生、 溪边垂钓、传授画艺等镜头,制作的电视专题片《黄山一竹》在黄 山市电视台播出,并在华东六省一市地方台交流展播中获好评。 1991年,在吴皖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歙县政协为他举办了书画遗作 纪念展。
六、吴皖生的艺术精神与文化象征
吴皖生以画竹闻名,将自己活成了一竿墨竹。“愿得片闲都 种竹”,这不单是指种竹、画竹,更蕴含着“竹解心虚为吾师”的 深意—在学习中以竹为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品格与修养。吴皖生 善画竹,实则是画他自己:竹象征着他热爱生活、高风亮节、经风 霜、耐严寒、虚心向上的品格。
竹是他一生最真挚的朋友,也是他 艺术作品中笔墨与自然高度凝练的生动写照。(图4) 画家吴皖生先生是新安画派的传承者,虽以水墨竹石为世人 所推崇,但其书法及山水、梅、兰、松、菊等绘画作品同样集众家 之长、融生活之趣,风格灵活多变、别开生面,深得收藏者喜爱。
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大量意境深远、格调高古的诗词文稿与书画作 品。尤其是他的晚年画作,画风苍劲蕴藉,兼具清新俊朗之致。当 下,中国画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门 伴随中华文明史发展的艺术。作为新时代的画家与爱好者,我们不 能只是单纯地挥毫泼墨,而应向新安画派老一辈画家学习,注重文 化修养,尤其是诗词方面的积淀,尝试在画作中题写自作诗文或画 论,让诗文与画论不仅成为艺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 寄托。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加深对新安画派画家作品的研究与思 考,不断探索丰富且具有新安画派时代特色的笔墨语言,努力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结语
作为画家,不但要加强艺术修养,还需要提升文学素养,要 能写出新意,这就要求内容具有原创性,而自作诗文正是原创性的 重要体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书画家应紧跟时代步 伐,通过书咏时代颂歌、展现时代精神,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增 光添彩。当代一些画家过于追求技法运用,讲究结构、用笔、用墨 的变化,却忽视了作品的内容内涵,不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导致一些作品乍看精彩绝妙,但其作品或题款中却因有错字漏字,经不住仔细推敲,甚至存在文不达意、书(画)不合情的现象,比 如用西方当代造型艺术中夸张奔放的风格,去表现安谧静美的内 容,总让人感觉十分别扭。因此,我们不但要追求内容的新意,更 要注重内容的内涵—思想内容是作品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艺术 家综合修养的集中体现。一个有造诣的书画家,不仅能借古吟今, 通过书写历代经典诗词创作出佳作,更能见景畅怀,创作出具有时 代风貌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薛翔. 新安画派[M].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158.
[2]潘公凯. 潘天寿谈艺录[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57.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inAnHuaPaiHuaJiaWuWanShengGuoHuaYiShuShangPing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