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莲1967年生于山东临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供 职于临沂市文化馆,在职专业画家,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名誉理事。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 院、首都师范大学李翔高研班。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重要 展览。多次举办个人学术性作品展,第十一届临沂市“沂蒙文艺奖”美术类一等奖获 得者。多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各美术专业机构 收藏,出版个人作品集多部。
赵培莲 晨妆 69cm×68cm
承恽氏衣钵水色化之真颜色;问仲 圭才情墨彩挥去好画图。优秀的作品在技 术上是有难点的,这种难点就在于作画过 程中“度”的把握上。笔者作画,水法入 画,雅健入韵,自成格调,颇有心得,现 简述如下,请教大家。 好的花鸟画必技法娴熟,下笔在速 度和形态上要内心有谱,尤其在笔墨的饱 和度,特别是色、粉、墨和水的冲撞或点 厾上,要心中有数,使画面自然而无做作 之气。
在色度的把控上亦随心所欲,使画 面没有浮艳娇气,即使多为淡色,亦有沉 实之质。 明中期以来的花鸟画高峰迭起,大 师林立,给当代画家带来师法便利的同 时,也成为当今花鸟画家难于出新的重要 桎梏。于是很多画家开始规避传统,以 烦琐的制作和新图式来进行所谓的“创 新”。
赵培莲 亭亭若莲 180cm×140cm
这种新式花鸟虽然“新”,但匠气 满纸,难有文气,有违画格。笔者在承袭 恽南田一路没骨点厾画法与图式的同时, 大胆利用墨色在材料上的独特表现作为突 破点,借鉴前贤撞水撞色、色墨互破等技 法,并进行放大、强化,充分发挥“水” 在绘画中的关键作用,达到一种肌理与笔 墨相互渗化的效果,并以之形成自我画法 特色。 中国画历来讲究笔法、墨法和水 法。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 “画,绘事也,古来无不着色,且多青绿 金粉,自王洽泼墨后,北苑继之,方有水 墨。”这证明水法入画在唐代画家中就已 得到足够重视。所以荆浩说“水晕墨章, 兴我唐代”。
宋元明清,一路走来,水法 入画技法不断丰富发展且摇曳多姿,流派 纷呈,硕果累累。恽南田创新发展了北宋 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把没骨花卉画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也把水法入画 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他在《南田画 跋》中说:“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 其不知渲染极难。”恽南田画花卉,用水 墨直接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 明丽简洁,天趣盎然。 笔者花鸟画深得恽南田、陈淳之妙 造,而又有自己的发挥和创新。笔者在创 作过程中重视笔法、墨法和水法的技巧, 尤其注重巧妙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水 法的运用上特别注意创作内容、图式、心 境与主观诉求相互融通,追求最佳的艺术 效果,发挥“水”重要的媒介甚至统领作 用。
赵培莲 洛阳春色 68cm×34cm
正如清代李鱓所言“笔墨作合生动, 妙在用水”,以“水”为媒,发挥中国 画材料特有的性能,让水撞色、水撞墨, 水、色、墨有机结合。“水”牵引着笔墨 随机生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仪态 万千,妙趣横生。 恽南田最常用“粉笔带脂”点写花 头。
此法先用笔调和白粉,在笔尖蘸少 许胭脂或者其他深一点的颜色,一笔绘于 画面上,色彩变化自然丰富。笔者在创作 中充分继承南田先生的笔法,但尽量减少 “粉”的量而改用“水”,从而使所描绘 的花瓣更飘逸灵动、润泽通透。笔者在 “牡丹系列”作品中充分利用熟宣纸的特 性,在画牡丹花的花瓣时,笔腹饱蘸水 分,以笔尖蘸胭脂或朱磦等,一笔点出 一个花瓣,不到位处以水分染,使颜色 与水极其完美地相融,干后画面保留点 厾的笔痕,花瓣的边缘积色痕迹生动、飘 逸、自然,呈现出的花瓣晶莹剔透、丰润 典雅。笔者在花卉的表现上大量用水,惜 粉如金。
赵培莲 冬日月季写生 136cm×68cm
点厾花卉的叶片时,笔上饱蘸墨 色(色不可太重更不能焦),点写在纸上 似有流淌的感觉,干后叶子边缘形成颜色沉积的色渍,叶片的轮廓线似细笔勾勒而 成,巧妙自然。故而画面清新明快,奇逸 生动,达到意到笔不到之韵味,又能体现 光和色在阳光下之瞬间变化。 笔者在所表现的花卉作品中,花头 或叶片多以水色未干时分染或接染,而很 少用层层积色分染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 体现笔法和墨法,而少了涂抹和制作的造 作。去年冬天笔者和画友一起到济南灵岩 寺写生,山中岩石旁的几株月季在寒风中 瑟瑟发抖,枯萎的花朵生命已然凋谢。
笔 者以中锋笔蘸淡色,笔尖色墨稍重侧锋写 就月季花瓣的背面,复以重色接染花瓣翻 转的另一面,形象地表现出经冬月季原有 的清秀姿态和凌霜傲雪之气。虽是寒冬, 但画面上数只花朵依然生机勃勃,散发着 一种温馨情愫。这里笔上的水分饱和度 要把控到位,才能妙趣横生,意境清新脱 俗。作品充分地体现了书法用笔的意趣, 发挥没骨写意法对各种颜色的调和能力, 同时,又能在疾速落笔间准确地塑造物象 的形态。 笔者“荷花系列”中,大片的荷叶 用阔笔蘸绿色大写意法侧锋狂扫,趁其 未干,用淡墨勾出叶筋,色墨浓淡的互渗 互破,使画面酣畅淋漓,叶片层次分明。
同时趁其未干,用水稍加分染,而叶子残 缺或虫斑之处以赭墨接染,叶边缘用胭脂 或草绿接染。画面色彩水分饱和,充分利 用熟纸的特点,积色而成荷叶。荷叶的嫩 枯、转折、向背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画 面色彩丰富,纹理斑斓,气韵生动,极富 质感。此种表现手法,“水”是最重要的 媒介。
撞色是笔者作画时常用的一种绘画 技法,包括撞水、撞色、撞墨,可以是水 撞色或墨,也可以色墨撞水,而“水”的作用尤为重要,水量的把握必须恰到好处 才能超然于法却又合乎自然。 以墨或色画出物体的形态,趁湿滴 入水,使水色相互冲撞,形成斑驳的水 痕。水、墨、色之间相互影响,浓淡相 融,彼此交汇,使画面产生变幻莫测的视 觉效果,此为撞水法。没骨画常用此技法 画植物的叶子、藤蔓和石头。笔者在熟练 掌握基本的撞水法的基础上,采用多遍撞 色的方法,使画面色彩效果变化更为丰富 厚重。
《晨妆》《雨意朦胧》《亭亭若 莲》等作品中充分利用撞色并强化的这种 技法,结合创作时的心境、氛围、图式, 以水撞色墨、色墨撞水反复多遍,随类赋 彩,或浓或淡,或轻或重,似有还无,宣 纸上生发出一种韵致,氤氲着一种灵光。 撞色技法运用得当会使画面色彩丰富、变化自然,而背景看起来意境迷蒙却又野而 有格。
笔者创作的作品《盛世百合》,百 合的叶子和底部的奇石用撞色技法一气 呵成,纯净自然,与洁白的百合花浑然 天成,生动的意境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艺 术魅力。 “色墨互破”也是笔者常用的技 法,绿叶可以用墨线破,画墨线后再覆以 颜色便可以收到色破墨的效果。画石头时 墨点上点石青也是一种常用的色破墨技 法。
色墨互破时干湿要把控得当,干了破 不了,湿了色墨浑浊平淡而无变化。 笔者在杭州游学多年,江南的风物 人情、小桥流水常常让笔者流连忘返。在 这样的氛围里去观照那些灼灼牡丹、清清 荷花、夭夭桃花和烈烈腊梅,撞色技法便 有了用武之地和挥洒的艺术空间。欲赋予作品鲜活的艺术生命,绘画技法的娴熟掌 握必不可少,这也是笔者的作品多次入选 全国美展的一个秘诀。
画无定法,贵在活用。随着时代的 发展,中国花鸟画的创作技法越来越呈现 出多样化的态势,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 是为了呈现出事物原本的艺术美感。当代 绘画颜料及材质的多样性,使得作品更具 包容性,巧妙地运用中国画的特有材料宣 纸、毛笔和颜料及水的流动,使其与中国 画传统的笔法墨法融合,为当代中国画的 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画家只有把对画 理的体悟、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哲 学的思考,融入技法和意境的创新中,才 能赋予作品至纯至美的品格。优秀的画作 永远是一种养心养眼的视觉传达,是一场 不负春光不负卿的美丽告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anTanWoDeHuaNiaoHuaChuangZu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