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采莲图卷》是由唐寅所画《采莲图》、文彭草书《采莲曲》、项元汴所画《小景山水》共同组合而成的长卷作品。 《采莲图卷》以绘画和书法融合的表现形式描绘了盛夏清晨采莲女在池塘上泛舟采莲的场景,图卷中绘画、书法、诗词的整体性意境 以及起承转合式的形式语言将无上清雅之境呈现出来。因此,该图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绘画作品,而是可以当成以融合性艺术语言衔 接书法、绘画、诗词,并注重渲染烘托整体图卷意境的综合性艺术创作。本文分析了《采莲图卷》的画面内容与意境表达,探究了创 作中绘画与书法融合的美学表达形式,并探讨了复合型的艺术实践对当下开展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采莲图卷;唐寅;文彭;项元汴;融合美学
一、明代《采莲图卷》的孕育过程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采莲图 卷》是由明代唐寅所画《采莲图》(图 1)、文彭草书《采莲曲》(图2)和项元 汴所画《小景山水》(图3)三部分组成 的长卷。[1]《采莲图卷》的生成经过并不 是按照图卷从右向左的先后顺序完成的, 而是在项元汴的精心编排和组织过程中应 运而生的。
图1 唐寅 采莲图
项元汴在《小景山水》的题词 中写道:“寿承学博,赠予采莲曲,草法 之妙,逼似藏真,予藏之数年矣。后得唐 子畏采莲图以配之,可称合璧。子畏笔墨 游戏,几入化境。予偶效颦作此。览者得 无嗤予为东家施乎,元汴识。”通过长卷 中题跋可知,项元汴首先是获得了文彭赠 与他的草书《采莲曲》,然后又获得了唐 寅送给他的《采莲图》,他将两者结合起 来编排成了一幅图卷,并在图卷后也进行 了即兴创作《小景山水》,至此才是《采本文主要对三人合作而成的《采莲 图卷》进行整体艺术表征与艺术内涵研 究,旨在探索三者的艺术创作中的内在关 联性与意境相融性。
文彭所写的草书《采 莲曲》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词,诗文表达 了采莲姑娘清新雅致的采莲活动,以及对 征夫归来的真挚祈盼之情。[2]唐寅所绘的 《采莲图》虽以采莲作为主题,但是画面 确实以大场景的形式描绘了盛夏清晨的场 景,荷塘与采莲姑娘都以较小的比例出现 在画面的右下方。项元汴虽是以较为简单 的景色描绘作为画卷的结束图像,其中也 蕴含了他个人对于书画创作观念的理解, 后文进一步阐释他所绘制的小景山水是以 怎样的融合方式融入对“采莲”意象的整 体意境表达之中。
二、《采莲图卷》中复合型的艺术 再现形式
《采莲图卷》是以绘画、书法、诗 词融合的复合型艺术再现形式,同时以长卷式艺术形式作为其视觉表达载体的,长 卷式的艺术形式不仅考究艺术体裁的主题 关联性,还要考究整体意境的相融性和相 通性。[3]项元汴作为该长卷的编排者与创 作者,他最后的《小景山水》以较为简约 的景色描绘结束了长卷内容,使画面整体 的节奏感与起伏感在韵味上有了丰富的变 化。
长卷中三部分内容虽由不同的创作者 创作,但最终整体视觉与意境烘托的融合 性和协调性却得到了相得益彰的阐释。 文彭所写草书内容为王勃创作的 《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 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 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 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图2 文彭 采莲曲(局部)
塞外征夫犹 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 花。渠今那必尽娼家。官道城南把桑叶, 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 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 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不惜西津 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 采莲夜未歇。
与唐帧同时题,御笔。”笔者认为 项元汴不是为了比肩文彭和唐寅的作品才 创作了《小景山水》,他的小景山水看似 简单,所绘内容单调、不够精彩,但实则 反映了他极为细腻的内心与洞察力,他整 幅的《小景山水》都是为了呼应唐寅所画 的《采莲图》,从近处的树木生长形式和 远处山脉、荷叶莲花的画法都在整体风 格形式上贴近唐寅的绘画风格。
因此, 项元汴看似以简单的笔墨在结束长卷,其 实正是他的心领神会成全了前面精彩的 《采莲图》和神采飞扬的《采莲曲》草书 创作,从整体观角度来讲,项元汴的结束 创作是精彩的,且以较为贴合的艺术表现 方式衔接了前面两位艺术创作者的作品, 丰富了长卷的完整度,延伸了采莲图卷的 美学韵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JingRongTongMingDaiCaiLianTuJuanZhongDeRongHeMeiXueFanSh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