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境融通:《采莲图卷》的核 心美学原理
《采莲图卷》是由不同的三人共同 创作而成,但长卷的整体绘画语言格调与绘画韵味却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这着重 体现了项元汴作为长卷编排者高超的审美 观念,他将“意境融合”理念作为了整幅 长卷核心编排实践中奉行的美学原理,[5] 这在他的《小景山水》中尤其可见一斑。
图3 项元汴山水小景
项元汴在编排长卷过程中实际上有两种编 排选择,要么是将唐寅的《采莲图》放 在卷首,要么是将文彭草书《采莲曲》放 于卷首。项元汴实际上是先获得《采莲 曲》书法,然后再获得《采莲图》绘画, 但整体的编排却是反过来的,也就是《采 莲图》先于《采莲曲》在画面中出现。笔 者推断项元汴这种编排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的考量:首先,“画(唐寅)—书法(文 彭)—画(项元汴)”这种组合形式的韵 律感较为活泼,符合观赏者的观赏节奏。 其次,书法的整体篇幅过长,如果放于卷 首,后面是唐寅和自己的作品会让观者感 觉是书法和绘画两个部分的内容,形式感 较差。
再者,当时唐寅在社会中已经有了 很大的名气,是“明四家”的重要代表人 物,文彭作为“明四家”中文征明的长 子,在辈分和名气上应该靠在唐寅后面, 项元汴是三位创作者中年龄最小的,因此 他在编排长卷过程中将《小景山水》放置 画面最后方也是合情合理的。
项元汴在《采莲图卷》中添加了自己的《小景山水》创作实际功能是弥补 仅有《采莲图》和《采莲曲》的不整体感 和不完整性,通过对比项元汴与唐寅在绘 画中的近景处的植物处理方式与远景处植 物、岸边、远山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发 现他是在承接唐寅画卷中的画面内容。
当 然,项元汴也可以把文彭的书法作为长卷 结束部分的内容,但这种结束方式显然不 符合项元汴的艺术鉴赏审美原则,于是他 以轻松、素雅的简约画面结束了整幅长 卷,成就了《采莲图卷》作为可鉴赏的具 有连贯性与完整性的艺术作品。他的画面 承袭了前面两位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形式上 的气韵,同时也促成了长卷连贯始终的气 韵感与韵律感。
所以,观者在不知情的情 况下观看《采莲图卷》,会认为这幅长卷 是一个人的创作,足以体现画面在整体风 格上的统一性,即“意境相融”是项元汴 在编排《采莲图卷》时所秉持的核心美学 原理:虽加入个人创作,却未喧宾夺主, 保持画面统一的协调性与和谐性,不破坏 长卷画面的整体连贯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