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意境融通:明代《采莲图卷》中的融合美学范式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9-07 10:062890
摘要:明代《采莲图卷》是由唐寅所画《采莲图》、文彭草书《采莲曲》、项元汴所画《小景山水》共同组合而成的长卷作品。 《采莲图卷》以绘画和书法融合的表现形式描绘了盛夏清晨采莲女在池塘上泛舟采莲的场景,图卷中绘画、书法、诗词的整体性意境 以及起承转合式的形式语言将无上清雅之境呈现出来。因此,该图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绘画作品,而是可以当成以融合性艺术语言衔 接书...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结语与展望

明代《采莲图卷》展示了非常舒适 的绘画与书法的融合呈现形式,这种复 合型的艺术表现范式类似当下所说的“笔 会”,但是项元汴却是在三人皆不在场的情况下创作并编排了《采莲图卷》最终的 艺术呈现形式,清高宗乾隆跋四曰:“元 汴以文字唐画合装成卷,而作小景于后。 

其自命亦复不小,余题此图意各有原因, 于前后两帧分书之,并识梗概于此。”乾 隆认为,项元汴作画于其后的目的也较为 鲜明,即表达内心与文彭、唐寅两位大家 之间在创作心性上保持着同样的高度与认 知。

乾隆皇帝也认为这幅长卷的整体气韵 感较为流畅。这得益于项元汴个人对于艺 术创作的理解与感悟,他在维持三人共同 的画面和谐性与统一性上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在整幅长卷的编 排下显得相得益彰、气韵相通,这其中的 关键就在于对艺术创作中意境的理解与把 握,采莲这一传统的美学活动意象充满了 清新、高雅的韵味,莲花与荷叶又是盛夏 一抹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卉植物景色,因此 在画面中让清新、淡雅的韵味得到延续和 体现才是长卷整体需要塑造的意境氛围。 

这反映了项元汴在艺术鉴赏与审美表现上 的功底,他将三位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以 “润物无声”的形式进行创作而形成的这 种融合美学范式,需要在当今的美育通识 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即美育通识教育 不应局限于单一艺术门类,而要打破学科 界限,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科学、哲学、历史等 学科知识相互融合。 

一方面,在艺术专业课程中注重交 叉融合的艺术通识培养。如果只局限于 自身专业的范畴,不能很好地挖掘内生性 美育因子,不能很好地汲取其他学科的养 分,那么专业壁垒则越发森严,且不利于 美育通识课程的专业滋养,人才培养必将 缺乏活力。

因此,要在艺术专业教育中, 突出专业教学与艺术通识教学的互补性, 借用“课程思政”概念,可称之为“课程 通识”。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专业划 分越来越细,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弊端 逐渐显现,过窄的志趣和视野导致学生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失,同时也影响着 学生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和批评思维的培 育,以及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跨学 科、跨专业的整合教学设计将是美育通识 教育的改革方向。

也就是说,美育通识教 育要以艺术为起点,将各艺术专业有机融 合,引导艺术专业教师积极投入美育通识 教育,同时将其与德育、智育、劳育、体 育相结合,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传统 文化精髓,汲取西方文明智慧,[6]以期全 面提高高校贯通式人才供给能力。 

注释

[1]车旭东,《唐寅书画鉴定研究》, 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 126-205页。 

[2]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采莲 主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 报》,2002年第4期。 

[3]李志洁,《书画相通——论中国 画与书法的关联性》,辽宁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6年,第5-8页。 

[4]罗小颜、陈欢,《中国山水画论 研究再探——以郭熙“三远法”为切入 点》,《美术文献》,2021年第9期。 

[5]李梅珍,《写意花鸟画意境与 古典诗词意蕴的融合》,《美术教育研 究》,2019年第18期。 

[6]吕红梅,《反思与重构:新时代 中国式通识教育探究》,《江苏高教》, 2023年第12期。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JingRongTongMingDaiCaiLianTuJuanZhongDeRongHeMeiXueFanShi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