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以金代“三教合流”为思想背景,聚焦文坛领袖赵秉文(1159—1232)的书法艺术。通过剖析其“心性合一”哲学对书法“技道关 系”的重构,论证其“雄健奇崛”笔势与“自然天成”章法中儒释思想(尤重禅宗)的具体表现,揭示其在推动金代书风由尚法转向“尚意重悟” 这一关键转型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基于对其代表性书作的分析,展现其思想如何深刻塑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审美境界。
关键词:赵秉文;金代书法;儒释交融;书风转型
一、赵秉文生平与思想概述
赵秉文历仕金世宗至哀宗五朝,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自号 “闲闲老人”,清简自持,“自奉如寒士”[1]。其思想以儒家为根 基,兼融佛道,尤重禅宗,力倡“心性之学”,认为“心为物役” 会导致人性沦丧,主张“听其两忘,其乐也天”(《滏水集·卷 十》)。这一理论融合儒家“仁政”对主体精神的重视、佛教“空 观”对执着的消解、道家“自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构成其思想 三重底色。
图1 金 赵秉文 赵霖《昭陵六骏图》跋 藏地不详
在金代“释道与儒学并进”国策下,他参与编修《泰和律》,将儒家伦理与佛教因果观融于律法,体现思想的现实投射。 在《滏水集·卷十五》中,他提出“六经为本,庄老为用”, 以“治世-修心”分野调和三教:公共领域力行“礼法并用”(《金 史·赵秉文传》载其奏议合礼法精神),私人空间沉潜禅修(刘祁 《归潜志》记其晚年静修)。这种双重生活形态映现于书法,形 成“庙堂气象”与“林下风致”的张力结构,如《赵霖〈昭陵六骏 图〉跋》(图1)楷书法度森严,《追和坡仙赤壁词韵》(图2)行 书超逸跌宕。
二、儒释交融思想对书法观念的影响
(一)思想渊薮:“三教合流”的时代洪流与个人体悟
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确立“释道与儒学并进,以 佐王化”(《金史·章宗本纪》)之国策,为思想交融提供了制 度性保障。赵秉文早年师从大儒王庭筠,深得“六经为本”之精髓 (元好问《中州集·王内翰庭筠》);中年则参禅于少林慧洪禅 师,契入“即心即佛”之禅旨(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四》)。 其思想熔铸之迹,鲜明体现于《滏水集·卷十七·题跋》中的论 断:“佛说虚空,可践吾儒实地;老言清净,未离日用常行。”此 语精辟揭示了其将禅宗心性本体论与儒家经世致用观、道家自然无 为论融合为“心性合一”哲学内核的努力。
图2 金 赵秉文 追和坡仙赤壁词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 集·卷三十七·闲闲公墓铭》中记载的关键事件极具启示性:“泰 和三年(1203)游嵩山,夜宿少林,睹达摩面壁影石而悟笔髓。” 此“笔髓”之悟,绝非单纯的技法领悟,实为禅宗直指心性的观照 方式对其书学思想根本性的启蒙与重构,标志着其书法艺术哲学的 重大转折。
(二)“心性合一”的书学转化机制
1心性与技法的圆融贯通 赵秉文以禅宗“不二法门”破除技法与心法的二元对立,提出 “运笔如电扫虚空,正须心手两忘处”(《题怀素自叙帖》),与 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相比,更强调“顿悟”对技法的超越。观其 传世名作《杜甫〈秋兴〉诗卷》,其点画运行中大量呈现的“疾涩 相生”笔势—行笔迅捷处蕴含的迟留顿挫,正是对“心手两忘” 状态下,内在心性节奏与外在笔墨律动高度契合的生动诠释。
2.儒释境界的笔墨意象化呈现
赵秉文书风的多重性,正是其思想双重性的外化。元人王恽在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七十一·题跋》中敏锐指出:“题碑必端严 若朝笏,写经则萧散如野鹤。”这一观察精准捕捉了赵秉文书法中 并存的“礼法庄严”与“禅悦自在”的双重审美维度。更为精妙的 是,赵秉文尝试将儒释的抽象义理转化为具体的笔墨语言。
图2 金 赵秉文 追和坡仙赤壁词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石 萃编·卷一百五十六》载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刻石题跋自述: “以篆籀法作‘慈’字,取金刚不坏义;以飞白笔写‘空’字,显 色即是空理。”此乃极具匠心的“符号-技法”转换:运用象征永恒坚固的篆籀古法书写“慈”,象征佛家根本精神,喻示慈悲之愿力 如金刚不坏;运用虚灵飞动的飞白笔法表现佛学核心概念“空”, 直观呈现“色空不二”的般若智慧。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是其儒释 思想在书法形式层面深度融合的绝佳例证。
(三)“无待”境界的禅意书写
1理论建构:从哲学到艺术
“无待”本源于《庄子·逍遥游》,意指超越一切外在依赖 与束缚的绝对精神自由。赵秉文将这一道家理念与禅宗“无念为 宗”“于相离相”的核心思想相融合,发展出其独特的艺术创作 论。其在《反小山赋》中提出:“天机自发时,笔锋即道锋。”此 论将禅宗强调的摒弃妄念执着、当下直显本心的“无执”智慧,转 化为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则:当主体心境臻于“无待”之境,摒弃 刻意造作,其自然流露的“天机”便直接驱动笔锋,此时的笔锋运 行轨迹即“道”的显现。元代书论家盛熙明在《法书考·卷六· 笔法》中对此有深刻表述:“闲闲擒纵法,实脱胎于临济棒喝机 锋。”此评一语道破赵秉文突破性笔法的思想源泉—临济禅宗峻 烈直截、打破常规的启悟方式,被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书法中打破陈 规、直抒胸臆的“擒纵之法”。
2.技法突破:心手双畅的笔墨实证
“无待”理念在赵秉文书法中具象化为用笔“擒纵”与结体 “奇崛自然”。其代表作《追和坡仙赤壁词韵》行书笔锋提按顿挫 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又不逾矩,尽显“擒纵”精髓;字势开张 奇崛,却浑然天成,暗合禅宗“不立文字又不舍文字”的超越性精 神。微观分析可见,瞬间发力与轻盈提转、粗细枯湿的节奏变化主 导着笔画构成,成为“无待”心境的外化支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aoBingWenShuFengZhongDeRuShiJiaoRongYuJinDaiShuBia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