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实”与“写意”的辩证关系
在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存在一对 难以调和的矛盾: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与笔 墨的自由发挥之间的矛盾。例如若强调对人 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笔墨的书写性便会受到 限制;而若一味追求书法用笔与笔墨趣味, 又难以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入表达。特别是 在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中,如果人物塑造 过于肤浅、概念化,缺乏深度,就无法传达 出历史的真实感,更难以打动观众。因此, 如何处理好造型与笔墨之间的关系—“水 墨写实”与“水墨写意”之间的关系—是 从事人物画,尤其是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的 画家必须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墨的写实与写意是 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没有明确 的界限,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定义。一幅优 秀的绘画作品,往往能将写实与写意完美融 合:写实中蕴含写意的神韵,写意中体现写 实的技巧。因此,水墨的写实与写意并非对立,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动态概 念,绝非一成不变。 那么,如何理解“写实”?通俗地说, 写实就是对物象高度逼真的描绘,甚至达到 “乱真”的程度。在西方,自13世纪至19 世纪,油画在写实技巧方面达到了高峰,形 体、色彩、光影、质感与空间感等要素都能 被准确、真实、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具有 极强的视觉感染力。相比之下,中国画自 古以来以点、线为主要造型手段。自宋代 起,水墨逐渐兴盛,强调“写意”,并不以 “逼真”作为首要追求。即便是工笔花鸟 画,除昆虫、花鸟等细节外,整体造型也往 往与“逼真”相去甚远。
然而,中西方的优 秀写实作品,都不是自然主义的简单再现, 都注重对“虚”的处理。中国画通过“形 简”“色淡”乃至“留白”来营造意境; 而西方绘画则通过减弱对比、减少层次或将 物象处理为暗部以实现类似效果。尽管中西 绘画在理念与审美追求上存在差异,导致写 实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不能据此 简单地断言“西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 的”。
这种观点虽颇为流行,却不尽准确。 写实中必然包含作者的“意”,写意中也必 然包含对对象某种程度的“实”的表现。艺 术作品中,没有不含“意”的表达,只是 “意”的隐显与深浅不同而已。 写意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写生与写实 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写意。而写意的审美追求 贯穿中国画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构成了 中国画的独特风格与核心优势。早在唐代, 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 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 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皆善 书。”
他强调“立意为本”,一切表现手段 都服务于传达画家的意趣。这一思想为中国 画的写意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写意 精神在中国画中不断发展。王冕的“不要人 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徐渭的“笔 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齐白石 的“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 阳”“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 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等题跋,都充分体现了“以意入画”的艺术追求。诗、书、 画、印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高 度体现。至明清时期,这种融合达到高峰, 标志着中国画大写意风格的成熟。大写意绝 非仅是“大笔一挥”“逸笔草草”的随意挥 洒,而是建立在深厚笔墨功力和丰富文化修 养基础上的艺术境界。
三、“写实”与“写意”结合的典范
蒋兆和中国水墨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成功将写实与写意两种绘画风格融为一体。 他不仅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而且运用 写意手法表达内在情感与意境。在其作品 (图1、图2)中,他通过细腻入微的线条 和纹理描绘,精准捕捉人物的外貌特征及神 态;同时,他还擅长通过表情、姿态和造型 等细节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赋 予作品更深的思想内涵。蒋兆和善于运用写 意的笔法和墨色的丰富变化,使作品既具有 高度的表现力,又不失艺术美感。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巧妙融入虚实结合、留白与点染 等技巧,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蒋兆和艺术风格与技法的独特性,在于他将徐悲鸿引入的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水墨 画技法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借鉴西方素描的 写实造型手法,从而将传统水墨人物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 画的笔墨韵味与传统技法,又融入了现代绘 画的表现手法与理念,展现了中国现代水墨 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
总结而言,在蒋兆和的艺术作品中, 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受徐悲鸿写实主义的深刻 影响,还能发现西方素描写实造型手法的运 用,以及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这些因素 共同作用,使蒋兆和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 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艺术风格 和技法不仅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与启示,也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有生意、有内涵、耐品味,这些是艺术 作品应有的基本要求,也是写实与写意作品 共同追求的价值所在。写实与写意这两个概 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存在差异, 又彼此联系。我们不必将二者割裂,更不应 将写实与写意对立起来,片面地推崇写意而 贬低写实。那种“西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 写意的”的论调,不仅肤浅,而且片面,忽 视了中西绘画中写实与写意的多样表现和深 层融合。
时至今日,对于那些认为写实不利 于中国画创作的负面言论,也应予以澄清与 反思。写实与写意并非对立的两端,而是中 国水墨画艺术表达的两种方式,各有其价值 与功能,应根据具体创作目的与时代语境加 以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17:88.
[2]董欣宾,郑奇. 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M]. 修 订本.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6.
[3]康有为. 欧洲十一国游记:意大利游记[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8.
[4]徐建融. 传统的兴衰[M]. 上海:上海书画 出版社,2003.
[5]笪重光. 画筌[M]//潘运告. 中国历代画 论选:下.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199-200.
[6]郑燮. 板桥题画[M]//潘运告. 中国历代画 论选:下.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0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ShuiMoHuaDeXieShiYuXieYiBianXi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