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武图像的历史演变脉络
1工笔写实—南唐与宋元的苏武图像
苏武图像在宋元以前留存几微,有一些历史记载:《历代名画记》载南朝宋蔡斌有《苏 武像》〔8〕 ,《贞观公私画史》载《苏武图》作者 不详〔9〕 ,《书画记》录唐周昉有《苏武牧羊图》 绢画一卷〔10〕 ,《益州名画录》载五代蜀人周行 通有《李陵送苏武图》〔11〕 。
[南宋]陈居中(传) 苏李别意图卷 25.2cm×121.4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五代南唐宫廷画家周文矩的《苏李 别意图》应是现存最早的苏武主题绘画作品, 上绘苏李二人泣别之境:苏武披裘衣,节旄虽 落但仍未丢弃;李陵着汉服,一袭红衫似表衷 肠;远处群羊与枯树相伴,近处藩族侍从倚马 而立,做瑟缩之态,以显茫茫大漠之冷冽肃杀; 左侧的远处有一披斗篷、持竹节的牧羊人,装 扮、特点与苏武完全一致,可能是苏武形象的 重复出现,突出了其牧羊人的身份。此作以“战 笔”绘衣纹,具有五代人物画的典型特征,对边 地的表现又与金画有相似之处〔12〕 ,应属南宋陈 居中一派摹本。
可与陈居中14世纪的临本(大致 在元明时期)《苏李别意卷》相比而论,亦长卷设色,用笔细劲,精工细作,主题一致,并绘以 边地景致,比之前代表现力更为饱满丰富,不 乏生趣,极大可能是出自民间画家之手。 北宋时苏武主题兴盛于徽宗画院,画院侍 诏黄宗道、陈居中,画院人战德淳、王道亨,包 括朝廷要员李公麟等都曾作苏武主题。《画继 补遗》载黄宗道“多作李陵陷蕃、苏武还汉等 图传于世”〔13〕 。《画继》载战德淳“画苏武牧羊 假寐以见万里意”〔14〕 ,《佩文斋书画谱》中载王 道亨也曾画此题〔15〕 ,亦有多首《苏武牧羊假寐 图》题画诗存世。
[明]陈洪绶 苏李泣别图 84.2cm×96.2cm 绢本设色 1646年 程十发藏
文天祥有《题苏武忠节图》, 所题为北宋大画家李公麟之作。通过留存的诗 文可推知这些作品大致展现了徽宗主导的画院 审美取向,以此树立儒家文官之楷模。 苏武主题入元后被广泛应用与创作,颇受 官员士人关注。《书画记》载赵孟頫曾作《苏李 泣别图》超妙入神〔16〕 。周文矩《苏李别意卷》上 亦不乏元代官员之题跋。
[明]陈洪绶 苏李泣别图轴 127cm×48.26cm 绢本设色 约1635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美术馆藏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宋末至明存有苏武主题绘画的题画诗多首,仅
有关《苏李泣别图》的题画诗就有24首〔17〕
,可见
苏武图像在当时的流行、影响程度之高。
宋元时期苏武主题的繁荣是与当时朝廷的
政治局面、人们的视觉兴趣和与之而生的边地
画家共同造就的。自五代时便显示出了元以前
描绘苏武主题的基本格式—以长卷、工笔描
绘边地风光及羊群,写实重景,精细工致,设色
典雅,与所处画坛的视觉传统相一致,且能够
反映一定的现实问题。
2.写意凸显—明清时期的苏武图像
明代的苏武图像承前代而发展,写意、写 神已现端倪,当推陈洪绶为最,下小节详细分 析。另有陈子和、叶优之、罗文瑞三人之作独 具特色。 陈子和以速写手法绘苏武风骨,其《苏武牧 羊图》笔墨散逸,潇洒出尘,意到笔到,不堕俗 格,有吴伟之风气。图中可见其晚年笔意老辣, 对精神气质的把握丝丝入扣—苏武两袖拱于 胸前,斜看寒柯,紧握符节,眼中有凛凛锐气,又 隐见怀乡愁郁。
[明]陈洪绶 苏武李陵图轴 123.5cm×54cm 绢本设色 1632年 青岛市博物馆藏
背景浅着墨烘染,绘羊群于枯草 中瑟缩取暖,忽隐忽现,又在老树枝丫上点缀冰 霜,零落迫人,萧瑟、凝重之感可媲黄慎。 叶优之的《李陵送苏武归汉图》卷长两米 半余,展现了苏武即将归国、李陵置酒相送的 盛况,内容甚丰,车马、羊群、步辇等元素疏密 得当,人物或牵马或牵驼,或举旗或驾鹰,更有 歌舞吹箫、置酒步菜者十数人,虽未点背景,但 却丰实错落,于古拙中见生动〔18〕 。 罗文瑞的《苏李泣别图卷》集诗、书、画一 体,写意简笔绘人物,又以小楷题诗数首,极富 形式美与书卷气,在历代苏武主题图像中独树 一帜。
画中李陵腰间佩剑,脚边放官帽,做匈 奴像,宽衣大袍,散发戴耳坠,掩面皱眉呈羞 愧状,苏武则将节杖放于身后,正襟危坐,凝眸 远望,细目短须显傲然正气,与李陵形成鲜明 对比。下部一童子回首,做顽皮、留恋状,虽不 知何据作于此,但可以说为朴素古雅的长卷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生趣。此图卷融楷书气韵与高 古游丝描圆浑为一体,将时代审美趣味渗透进 作品之中,以墨写神,风骨之秀润、健劲跃然纸 上,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意趣怀抱。 清代画坛对苏武题材的创作比较繁盛且 流传下来的作品极多。属“扬州八怪”的黄慎、 闵贞、华嵒均有“苏武牧羊图”传世,以写意见 长,各具特色。
[明]叶优之 李陵送苏武归汉图卷 31cm×255.3cm 纸本设色 南京大学藏
此外,任伯年、苏六朋、胡铁梅、 李耕、吕学、俞明、包楷等许多名家都不止一次 绘“苏武牧羊”主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 传统的羁绊,反映出了时代变化的新貌。 明清留存的作品大多为纸本,更加灵活,更 加多元。多数画家已不再专注于精细工致地刻 画人物及背景,而是以更为贴近创作者精神世 界的方式进行表达,不仅写史、写形,更写意,呈 现出明显地向意笔、简笔发展的趋势,绘者个性 特色鲜明,表现出了不同于前代的风貌。 3.赓续演进—近现代的苏武图像 近现代以来,黄山寿、王震、沈心海、李少 奇、沙佐、傅抱石等多位画家都曾画过苏武牧 羊主题,其余不知名画家的同题作品更是不胜 枚举。
[明]陈子和 苏武牧羊图轴 148.5cm×101.5cm 绢本设色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此时的绘者广泛吸收前代基因,创作上不 断超越、多元,但仍以“苏武牧羊”图式为主, 在构图和用色上分别有两个走向:在构图上, 一是沿袭了晚清时脱离背景的方式,画面仅以 苏武加群羊构成,二是绘以完整的背景,凸显 大漠的荒寒;在用色上,有大胆用色者,亦有延续古朴者。苏武主题创作的长盛不衰和形式 变化的多样,是晚晴民国以来民族危难之际对 儒家人格英雄的再度呼唤,画家们以此振作民 族精神,于逆境中坚韧不拔、抗争不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ZhenRenGeDeDianFanSuWuTuXiangJiQiXiangZhengYiYi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