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主题性绘画的“成教化”功能在现代社会需要重新审视与定位。在尊重个体自由、倡导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成教化”不应仅是单向度的道德灌输,而应转向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培养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对话。主题性绘画应更多地关注全球议题、生态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艺术的力量激发公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参与,实现艺术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在这样的趋势中,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代主题性绘画创作实践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创新:

(一)融合跨界与创新表达。主题性绘画将进一步打破传统界限,与装置艺术、数字艺术、公共艺术等新兴形式结合,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拓展叙事空间,丰富表现手法,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二)介入社会事件与增强公共性。艺术家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建设、城市规划、环保行动等公共事务中,创作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主题性作品,以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三)跨文化与全球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题性绘画将更加注重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主题故事,增进国际理解,推动人类文明的互鉴共享。(四)个体叙事与深度情感。在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主题性绘画将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与细腻表达,通过私人叙事揭示普遍人性,引发共鸣,提升艺术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主题性绘画在中国画视域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面对当代社会的变迁,它既要坚守“成教化”的社会功能与“叙事性”的艺术特质,又要注重创新,对时代有回应,能够实现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深度对话与有机融合。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主题性绘画有望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力量,继续为人类精神世界增添丰富的色彩,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重要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江苏革命题材书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YSC003。

(作者:赵娜,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教授。于亮,艺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1]邵大箴.更上一层楼——看四川美院画展有感[J].美术,1984(6):14.

[2]陆军.历史的使命——“21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讨会”发言纪要[J].美术,1999(11).

[3]孔新苗.升入“学院”与走进“时代”——俄罗斯主题绘画//全山

石.俄罗斯主题性油画选[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5.

[4]于民主.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8.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

[6]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9.

[7]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

[8]刘沅.十三经恒解[M].成都:巴蜀书社,2016:228.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