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以儒道互补的民族性格为切入点,从比德、情趣、神韵三个层面,探讨其对中国画人文关怀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绘画立意、题材选择、审美追求中的儒道思想印记,揭示中国画在伦理表达、生命观照与精神超越层面的独特价值,为理解传统艺术文化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中国画;儒道互补;民族性格;人文关怀
引言
儒、道思想学说作为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种哲学体系,自两千多年前诞生伊始,便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入理解儒道互补思想对中国画立意、构图乃至笔墨(包括线条、色彩)运用的深层影响,找到中国画历史沿革的某些规律性和方向性共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校正现代人对中国画笔墨与品评的理解,也可能借此获得对中国画当下乃至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认识。艺术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形式。绘画中的笔墨、线条和色彩反映了人们情感的投射。中国画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体现了每幅作品所处时代的气息和社会背景。
一、比德观影响下的中国画立意——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中国画的立意,受到了比德观念的深刻影响。先秦时期的“比德”思想在典籍中多有体现,如《管子·小问》记载管仲以自然物喻君子之德,《论语·雍也》中孔子所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亦是这一思想的生动诠释。这种将人格精神与自然物性相类比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画的品评与创作,往往表现为人格投射于画风、画风映照人格的双向互动。这种立意旨趣赋予了中国画超越形式审美的深层次魅力,使其成为一种探索人性、伦理和宇宙观的精神载体。
(一)中国画对民族性格底色的追求
传统儒家思想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理想人格,崇尚刚健有为、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与道德实践,甚至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而道家思想则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所追求的“至人”“神人”品格,指向精神的绝对自由与超脱,藐视世俗羁绊,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图1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206.3cm×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儒道两家虽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入世与出世的差异,但共同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儒家培养了人们热爱生活、务实进取的责任担当意识,道家则赋予人们面对困境时从容超脱的精神风骨。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相互补充、交融互鉴,共同构筑起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于不同路径中实现对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的追求。[1]齐白石曾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语蕴含儒道合璧的精神内核。
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初衷,并非追求对现实物象的复刻,而是注重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物我交融”的境界而非表面的“形似”。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中国画既注重形式美感,更关注作品的文化哲思,在物我关系、线条韵律、色彩意趣与构图和谐中寻求平衡。由此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摒弃浮华,崇尚真淳,追求“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这些理念逐渐成为文人画家的创作自觉,塑造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品格。
(二)儒道思想对中国画题材的影响
传统儒道思想对艺术审美的阐释既存在矛盾性,又体现出内在统一性。儒家强调艺术的人为创造与社会功利性,如荀子提出“性无伪则不能自美”,认为艺术应服务于伦理道德规范;而道家则推崇自然和谐,主张艺术回归本真,追求超越世俗名利的“纯美”境界。从表象看,儒道思想呈现对立特质:儒家倡导入世进取,道家主张超然超脱。
图2 齐白石 佳人常在口头香 102.8cm×34cm 1951 中国美术馆藏
但在深层价值取向上,二者殊途同归—儒家以务实精神构建社会秩序,道家以浪漫情怀追求精神自由,共同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的双重维度。儒道思想也深刻映射于中国画的题材选择。儒家入世情怀催生了家国历史、伦理教化、功业理想等题材(如《历代帝王图》、文人士夫雅集图、象征高洁品行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作品往往渗透着刚正的“风骨”;而道家出世精神则滋养了山水林泉、隐逸生活、自然天趣等题材(如渔樵耕读、野渡横舟、桃源仙境),以其浪漫的构思、奔放的情感表达和对个性独立的追求,为中国画注入了革新动力。
(三)阴阳调和的中国画观
在比德观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主题立意、题材选择及线条色彩运用上展现出独特风格。儒道思想的交融赋予中国画矛盾统一的结构,强调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非简单的排斥与冲突。这一理念使中国画与西方艺术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中国画注重表达内在生命的意兴,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单纯地再现外在世界。与西方艺术的忠实再现不同,中国画关注的是情感的自由流动与精神的升华。
在效果呈现上,中国画强调情理结合与智慧潜藏,通过情感中的智慧追求生活的和谐与满足。它不追求西方艺术中的狂热或超越,而是通过情理的契合实现内心平静[2]。在审美上,中国画追求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壮美的统一,呈现多维的审美体验。“似与不似之间”展现了“比德”思想在中国画品质评判上的影响。中国画强调阴阳调和、儒道的矛盾统一,注重内在生命的表达,追求情理与智慧的融合,以及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壮美的统一。这赋予了中国画独特的风格和价值,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
二、画中情趣是人生态度的表达——寄情于景,以画抒臆
近代陈衡恪概括文人画四大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以此作为画作臻于完善的标杆。若说画作的主题立意承载了画家的人品与思想,体现了“比德”传统,那么画家在勾线、皴染、润色前对描绘对象的选择——“比德”载体的确定过程,其审美取向便彰显了画家的“情趣”。
(一)儒道思想对现世感性的引导
儒道思想对现世感性的引导在中国画中尤为显著。画家通过描绘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山岳河流及市井人物等富有生命力的对象,传递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感。这种审美取向受儒道思想交融的影响,促使画家的审美意识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不断深化。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既勾勒出物象的外在轮廓,又传达出对生活、理想的情感体验。
图3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 127.5cm×33cm 1951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无论是山水、草木的创作,还是花鸟的表现,都蕴含着对人生的投入、超越与讽喻。细腻的笔触捕捉一草一木的生机,让观者感受到现世世界的蓬勃活力,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当画家以讽喻或超然的视角创作时,往往赋予现实以圣洁的光环,唤醒世人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实现精神解放。这种对生活环境、情趣与氛围的表现,既传递了画家对人生的价值态度,也让观者在感性体验中与自然及现实世界建立深层联结,进而寻求自我本真的回归。
(二)客观自然是画家情趣的载体
传统中国画强调整体意境与情感感染,而非局限于一时一景的片刻感受。画家以客观自然为情趣载体,将人与自然融合,创造出宁静愉悦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展现生活理想与审美观念,更彰显人生的高洁志趣与意境追求。在中国画中,我们能够看到画家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环境的描绘,其中融入对人文关怀和人生趣味的内容。
从前人的绘画实践看,无论是范宽《溪山行旅图》(图1)中那顶天立地、以雄浑皴法表现的磅礴山峦,还是齐白石笔下或散落地上或盛于篮中或生于枝头的寻常蔬果(图2),画家将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引入画面,使一沙一水无不充盈着自然生命的脉动与生趣,折射出画家对生活始终怀抱的美好向往,其艺术形象情趣盎然,沁人心脾。
中国画以客观自然为表现载体,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展现画家对人文关怀与人生趣味的关注。其艺术形象富有情感张力与生动性,既赋予观者审美愉悦,也成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三、神韵中渗透的是人文的关怀——儒道互补,虚实相生
追求画面意境的神韵与彰显画家人品修养,是中国画人文关怀的核心特征,也是历代画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顾恺之所言“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正是传统中国画重“神似”、尚“画品”、求“神韵”的经典注脚。
(一)儒道思想对形式与内容的塑造
在中国画创作中,儒家思想强调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通过主题内容与伦理道德的联结,使画作成为传播社会价值的载体,如荀子所言“性无伪则不能自美”的功利性艺术观;而道家思想则主张顺应自然的创作态度,追求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自由,以“虚实相生”的审美规律指导笔墨实践。
具体而言,儒家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与主题立意上,注重道德理念与社会责任的传达(如圣贤典故、忠孝题材);道家则在技法与意境营造上提供独特视角,通过留白、写意等手法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画“形神兼备”的审美体系。
(二)儒道互补,形似中求神似
“神韵”的本质并非局限于线条色彩的形式美感,而是通过笔墨传达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家对梅兰竹菊、松石禽鸟等自然物象的偏爱,常以大块留白表现“柳溪归牧”“寒江独钓”“云关雪栈”等意境,在具象描绘与诗意追求中融合儒道哲思。
以齐白石作品为例:《雨后芭蕉图》中,湿润的水墨蕉叶与灵动小雀相映成趣,无须题诗便已尽显生命诗意;《蛙声十里出山泉》(图3)则以蝌蚪、山泉、石块等元素,通过笔墨的虚实处理,将听觉意象转化为视觉韵律,完美诠释了 “神韵”与“笔墨”的辩证关系。
中国画通过虬曲古树、静谧丘园、苍茫山水等意象,表现画家的精神世界。从“形似”到“神似”的超越,使有限画面承载无限诗意,突破现实物象的局限而直达生命本质[3]。正因如此,“神韵”成为中国画的终极追求,而儒道互补、风骨与韵致的统一,则构成其永恒的文化灵魂。
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语正印证了中国画诗画交融、追寻象外之意与韵外之致的悠久传统。在儒道思想的滋养下,中国画的“神韵”传统仍在现代语境中延续,以独特的人文魅力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结语
儒家与道家思想相互渗透,共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哲学根基,也为中国画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从儒道互补的民族性格视角解读中国画的人文关怀,阐明其思想对中国画立意、构图及笔墨语言的深远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画历史流变中的某些深层次规律与特质。
中国画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每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对时代的感知表达,映射着社会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特质。观赏中国画时,我们不仅能领略艺术家的笔墨造诣,更能触摸时代脉动、感受情感共鸣。这对我们来说,不仅可以借古鉴今,校正对现代中国画笔墨和品评的观点,还能为中国画的当下发展与未来走向提供前瞻性认识[4]。
深入探讨中国画所承载的这些人伦关怀追求、自然审美理想及画家对精神平衡的表达,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审美特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窗口。通过解读画作,我们能体会中国哲学的深邃智慧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感知儒道思想对中国艺术的深远影响。中国画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情感,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生动传承。
参考文献
[1]霍涌泉,陈永涌,郭祖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J]. 心理学报,2013(11):1305-1312.
[2]邵金峰. 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1:58.
[3]钟春林. 中国画的意境追求[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2.
[4]束新水. 当代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J]. 艺术探索,2008(5):89,9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rdhbdmzxgkzghdrwgh.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