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米带《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及其传世拓本研究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8-14 13:28660
(一)左侧损毁时间按清王昶《金石萃编》载录︰“芜湖县学记,碑高八尺二寸六分(约264cm ),广五尺一寸四分(约164cm )。”[9]此换算依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高宗纯皇帝钦定权度尺”[10],一尺长32cm。较之现存碑宽缺失达 40cm 之巨,此异常缩量需从历史维度求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著录该碑清初拓本状态:“见清初拓本首行,‘平州芜’三字完好。又末一...

(一)左侧损毁时间

按清王昶《金石萃编》载录︰“芜湖县学记,碑高八尺二寸六分(约264cm ),广五尺一寸四分(约164cm )。”[9]此换算依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高宗纯皇帝钦定权度尺”[10],一尺长32cm。较之现存碑宽缺失达 40cm 之巨,此异常缩量需从历史维度求解。

米带《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及其传世拓本研究 画里画外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著录该碑清初拓本状态:“见清初拓本首行,‘平州芜’三字完好。又末一、二行上不缺,又末行‘天子有望’,‘天子有’三字完好,末二行‘朝廷乐育’,‘朝廷乐’三字可见,又下截字多清晰。近拓下截漫滤,有翻刻本。”[1]

清初该碑左侧尚完整无损,此碑左侧突发性缺损当系外力所致。

咸丰三年( 1853)至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廷在安徽境内争战十多年。《清史列传·杨岳斌传》中则载有此段时间安徽、江宁一带激战的详细情况。[12]《芜湖县志》载文庙于咸丰初遭兵毁:“文庙(芜湖学宫)道光间,经政廷捐资兴修。咸丰初,兵毁遗构,荡然无存。同治十年( 1871)邑人鲍桢等重建正殿、崇圣祠、大成坊。”又云∶“存放嘉靖五年御制敬一箴之敬一亭,亦同时被毁,碑则立于草丛之中。”可见此次灾难之严重。

故咸丰初,芜湖学宫毁于战火,《芜湖县学记》碑左侧约40cm的缺失实与咸丰兵不无关系。虽经同治十年(1871)学宫重建,残碑复位,然战损部分已不可追。

(二)裂纹与漫时间

王演畴万历三十七年 (1609 )跋文称“第其中剥落大半莫可辨识”,此为现存最早关于碑面漫患的文献记录。值得注意的是,王氏只是言及漫却未提及断裂。至顺治十八年( 1661),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明确记载:“余旧有未断本,兵乱失去。今虽稍剥,然大胜《龙井方圆庵》诸刻。”此“未断本”当指碑体完整时期拓本,而孙氏所见“稍剥”之本既已存在断裂,因此,可证碑身在清朝初期已经断裂。

史料显示,《芜湖县学记》碑所在学宫,曾遭受两次严重灾难:一是建炎初毁于火灾。绍兴十三年(1143 ),得以重建;[13]二是宋末元初,重罹宋、金战火。

自元以降,芜湖暂得安稳,芜湖学宫屡有修缮。

但《芜湖县学记》仍无人关注,直至嘉靖三十五年( 1556)首见盛时泰《玄牍记》著录其所见拓本,随后逐渐流传开来。《江宁府志》有载,明朝孙幼如曾擅长米蒂行书,其所学即《芜湖县学记》。[14]依此推断碑身断裂由南宋火灾或宋、金交战所致。因此就理解此碑在宋时无人关注的原因了。不然连曾任芜湖知县、县丞的米蒂曾孙米巨空[15],以及酷爱米书的岳珂也未见有关《芜湖县学记》的著录,就不合情理了。

五、原碑拓本

目前原碑拓片,笔者所见有6本,现将版本特征甄别如下︰

(一)“李国松藏本”(明初或更早拓)

折装,高34cm,宽16cm ,墨拓二十二开半,每页两行,每行约五字。题签“米书芜湖县新学记”款为“沈均初藏旧拓本、木公属张运署检”,此册当时完整无缺,于1726年由清代藏书家贝墉(贝简香)[16]收藏,帖尾跋文三段。1771年后,清朝由盛而衰,随之各地纷纷起义,动乱不止,该帖传至沈树镛(沈均初)已残失百余字[17],帖后附其信札和跋文,并收录于《郑斋金石题跋记》。再传至李国松( 1878—1949 ),近年数度拍卖,备受关注。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dtpzwhxxx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