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为奇怪的是《墨池堂法帖》本《芜湖县学记》,与王演畴集刻竟然非同一版本。其中有少部分所选米字,两者存有差异,《墨池堂法帖》本为行书,而王演畴小字“集刻本”则为草书,其他所选米字则又完全相同。故笔者猜测,章藻或从王演畴手中获得另一集字稿本。
(三)“翻刻肥本”
此本见于网络,其母本为早期册页,每行5字左右,横向镌刻,文字完整,无尾部两行小字。帖后刻有翻刻者跋文一段,故知其所据为陈希甫(清朝)旧藏宋拓《芜湖县学记》无缺字册。翻刻勾摹极精,保留了原帖笔画风姿,大约翻刻于光绪年间,应该属于清末某部法帖之部分。
其后另有一开,米帖两行及吴郁生( 1854—1940 )跋6行,似与前《芜湖县学记》并非—体。
陈希甫之兄为清朝经学大家陈奂。陈奂(1786—1863)字硕甫,江苏长洲人,段玉裁弟子,著有《诗毛氏传疏》等书,事见《清史列传》卷六十九。
吴郁生(1854—1940 ),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云南按察使吴廷琛之孙,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西太后死,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
(四)“《清芬阁米帖》摹刻本”(图六)
《清芬阁米帖》有续刻、三刻、四刻,共十八卷,为清高宗时临汾王亶望辑刻,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四十五年(1780 )四刻完成,收刻米书184帖,为数堪称最多。《芜湖县学记》收刻于续刻第三册,其母本应为早期完本册页,共41页,每页3行,每行5字左右,横向镌刻。字体风格基本保留米字原貌,笔画稍显瘦劲。因刻工摹刻欠佳,致笔画略有变形。
(五)“《刘园集帖》本”第十六册(图七)
今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为清朝吴县刘恕镌刻,共15页,每页4行,每行9字左右。经比对,其母本与《刘园集帖》中所辑刻大部分法帖一样,均为临本,而此《芜湖县学记》则为临《墨池堂法帖》本。
刘恕(1759—1816 ),字行之,号蓉峰,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洞庭东山人。清著名书画家,喜好收藏,尤好收藏法帖刻石,将其置于刘园的回廊墙壁之上,往来行走间可朝夕相对,心追手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江南文化的家学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