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部分体量最大,也最精彩,主要感受其高超 的临摹技艺和深厚的行草书功底,可追寻其书作的源头活 水,尤其值得学习和体悟的是导言中关于学习经典的三点 精辟论述,可以帮助学书者直接拿来实践,少走弯路,有 拨云见日之效,这也是一位书坛前辈对后学的亲切指引。
赵社英 行书对联 180cm×32cm×2 2025年 释文: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流变”部分主要是先生行草书作品,是其个人现阶段书风特色,行书的厚重与草书的飘逸交相辉映,让人目不暇 接,印象最深的当属几件大幅草书作品,激情澎湃,满纸 云烟,收放结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是书家真实情感 的迸发与高超运笔技能的展示,甚是精彩! 不论是在那次展览还是日常观摩赵社英先生的作品,不 难发现其艺术成长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早期的 技法锤炼,到中期的风格探索,再到成熟期的个性化表达, 这一过程体现了其对传统书法由表及里、由技入道的深刻理 解和他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从书体角度看,赵社 英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行草书领域。
其行书取法“二王” 而自出新意,结体端庄而不失灵动,笔意连贯而富有变化; 草书则融汇了张旭、怀素的狂放与黄庭坚的奇崛,形成了一 种既奔放不羁又法度谨严的独特风格,是孙过庭《书谱》中 所说的“草贵流而畅”的具象化体现。 在笔法上,他深入学习晋唐古法精髓,尤其擅长运用提 按顿挫的丰富变化来表现线条的韵律感。
其用笔既保持中锋 的厚重感,又不乏侧锋的灵动性,通过中锋取势与侧锋取妍 的有机结合,形成飘逸且兼具骨力的独特效果。在行草书创 作中,赵社英先生特别注重笔势的连贯与节奏变化,通过疾 涩相间的运笔方式,营造出强烈的音乐性和空间感,细观先 生书作,总能使观者精神自由、舒畅。 在结体方面,赵社英先生书法表现出似奇反正的造型 特点,想必赵先生对“既知平正,务追险绝”这个道理已烂熟于胸,他常常通过打破常规的空间分布, 通过部首的错位、大小的对比、疏密的安排 等手段,创造富有张力的字形结构。仔细体 味,可发现他在结体处理上的独到匠心: 时而将左右结构的字空间打开,形成放纵之 势;时而将上下结构的字错落安置,于险中 求稳。这种对空间的大胆经营,既源于对北 朝碑版、魏晋尺牍和唐宋手札的深入研习, 又融入了现代视觉构成的审美意识。
赵社英 行书 苏轼《曲槛绝句》一首 34cm×138cm 2024年
尤为难 得的是,即便在最恣肆的变形中,其点画仍 保持着传统笔法的精纯度,每一笔都能在法 帖中找到出处。这种结体智慧,体现出赵社 英先生对“造险”与“救险”辩证关系的深 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这种对立统一的艺术效 果,正是建立在对传统法度透彻理解的基础 之上,这些随性的变形,并未跳脱出传统书 法的内在规律。
赵社英先生对墨法的运用也极具个性特
色,浓淡干湿的变化自然生动,常常在一幅作
品中呈现出丰富的墨色层次,增强了作品的表
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书法本是黑与白的艺术,
赵社英先生通过墨色的变化,使单色墨液在宣
纸上呈现出七彩的光晕,在素宣上续写出水墨
的交响诗。这种对墨色的精微掌控,既保留了
碑帖的金石气韵,又通过浓与淡、润与枯等多
种矛盾关系的对比博弈,将中国书法“墨分五
色”的古老且抽象的命题演绎为充满当代性的
视觉盛宴。
一个老艺术家的书法精神很是让人感
动,赵社英先生已经年逾古稀,先生自言其
从三十岁开始学习书法,四十年的光阴取
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且二十年前已在全国
很有影响,着实让人佩服,也为众多书法人
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nglbszcxzsyxssfyspx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