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人书俱老, 是对先生的真实写照,他表面粗犷,实则细 致,故对书法各个要素的把握甚是精准,理 解甚是深刻,从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可以看 出先生在背后付出的巨大辛苦,“认真”二 字充分体现在每幅作品当中,庞大的信息量 需要我们慢慢消化和吸收。 书法自古是文人余事,没有思想支撑的书 法,只是手艺人而已。赵社英先生不仅在技法上 深入各个时期的经典法帖,不断向古人取法,而 且也经常阅读名著经典,学习古人思想理论,所 以对书法的认识有着深邃的思考,提出了不少独 到的观点。他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态度,使其 艺术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学术脉 络。
赵社英 金文 临西周《虢季子白盘》 16cm×69cm 释文:隹(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不显子白,将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玁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乡(飨)。王曰白父:孔覠又光。王睗 (赐)乘马,是用左(佐)王;睗(赐)用弓,彤矢其央;睗(赐)用戉(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他曾提出经典的“二度创作”理论,他 认为:“当学书者对原帖进行若干时间和阶段的实际临摹后,在基本上掌握了原帖的用笔技 法,并对原帖作者内在的精神面貌有一定了解 以后,就可以大胆尝试对原帖进行面对面的创 作式临写,这就是临古升华。此时的临古,已 不再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了。通临、节选, 自由发挥,任意所为。
一般情况下,这个阶段 的临古,几可背临原碑帖,且多少参入自己的 想法了。这就是所谓的亦临亦创,临创合一的 ‘二度创作’过程。这也是在进入自由创作过 程中的必经之路,舍此,何谈创作?”我在教 学过程中发现,如何很好实现临创转换是困扰 专业学生的一个难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原贴 临摹得非常到位,但是每到创作环节就显得掣 肘,赵社英先生这段文字对书法的临创转换就 很有指导意义。 对于“二度创作”理论他还提道:“进 入21世纪以来十年间,当代书法可以说是古代 经典的翻版时期,也即是我所说的‘临帖中的 二度创作’时期,统称‘回归经典’时期。然 而,这是中国书法发展和演变的必由之路。” 赵社英先生所言“古代经典的翻版时期”是针 对当下千人一面的抄帖现象而言的。艺术不是 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个性鲜明、千人千面的 艺术表达,况且每个人对书法的理解不同,就 导致对经典的取舍不同,这样才能形成个性鲜 明的个人艺术语言。
赵社英 草书 翰逸草堂 34cm×138cm 2025年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正 确解读、运用古代经典,即“二度创作”,并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准确把 控临创转换,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艺术审美的 书法作品,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书 坛面貌,绝不是千人一面的“翻唱”经典,这 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书法的当代性,也是当代 书法的终极目标! 同时他还认为:“传统技法就在古代经 典中!因而,古代经典,就成了当代书法创作 中唯一取法的对象而毋庸置疑。扎根经典,植 根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书法继承和发展的不二 法门。”所谓守正,就是要深入传统,回归经 典,这种守正不是文化保守,而是以历史纵深 感对抗当代艺术的碎片化焦虑,也不是简单的 复古运动,而是通过笔墨实践完成文化基因的 现代性转译,况且书法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深厚 的传统根基之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书法 艺术的创造性转化。“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 一家始逼真”,赵先生鲜明的个人书风,正是 在守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传统书法的规律后实 现的艺术创造。
赵社英 行楷 抱朴含真 34cm×138cm 2022年
书法之妙,正在于点画之外。赵社英先
生还非常强调读书的意义,他认为:“只读书
不临帖,不一定写得出书卷气来。但是,只临帖不读书,肯定是写不出书卷气来的。”对于赵社英先生这
个观点我深表认同,只有多读书,艺术创作才能避俗求雅,
汰浊求清,格调高雅,才能避免庸俗、浮躁、浅薄和单纯炫
技,从而提高作品的内在质量。当然,书法创作不仅仅是技
法问题,不能为无米之炊,若徒有技法而无学养,则如市井
俚语,难登大雅,终是匠人。从古至今任何一位能够名留青
史的书家,均有渊博的学问、不凡的见识和深厚的内涵,这
个内涵一方面需要不断临帖,向古人取法;另一方面来自亲
身经历,深入体验生活;再一方面就是靠博览群书,以广见
闻,提高学养。赵先生的书作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众人的评判,以至于在古稀之年,仍然
能够活跃于当今书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nglbszcxzsyxssfyspx_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