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尽管更看重作品的内涵是否具有诗意,但也并不 完全否定在画面上题诗。潘天寿的诗意画中有许多题诗,但 他的题诗特别注重诗意与画境的相得益彰。在画面上题诗, 明代出现了为题诗而题诗的倾向。潘天寿对明代倪元璐的诗 画也是颇为推崇的,曾诗曰:“上虞诗亦虎,画以诗为主。 平淡出层奇,云林一门户。”[2]92但潘天寿的诗意画总体上 还是对明代以降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诗画合璧加以校正,真 正地把诗意融入画中,使诗意画创作回归内在的自觉,是对 画家的诗意唤醒,而不只追求形式上题诗。
近年来,由于对 国画创作中缺乏文化意蕴的批评声高涨,传统的诗意画创作 有复兴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所题之诗与画境的契合并不 尽人意,题诗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摆设或者附庸而已。有些画 家只追求诗画合璧的形式,实则多是一些浅尝辄止的讨巧伎 俩。
某些画家为题诗而题诗,结果是牛头不对马嘴。当下, 《题画诗写作技巧》之类的书籍增多,一些绘画技法类书籍 多都附有古人诗句以供临习者选用,而不是在提高和升华画 家的诗词修养上下功夫。潘天寿的诗意画创作以及“诗画融 合论”是中国画史上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深入地发掘,这 对于我们今天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潘天寿研究:第二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潘天寿诗存校注[M].卢炘,俞浣萍校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 社,1997.
[3]杜甫.杜诗详注(上)[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17.
[4]沈士君.品鉴、解读潘天寿《石鹰图》[N].中国书画报,2016-5- 21(3).
[5]潘公凯.潘天寿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6]杨成寅,林文霞.潘天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88.
[7]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8.
[8]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9]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0]JONATHAN CHAVES. The Chinese painter as poet[M].New York:Art Media Resources,Ltd,2000:10.
[11]克莱夫·贝尔.艺术[M].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1984:155.
[12]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3]王朝闻.中国美协在北京举办“潘天寿遗作展”座谈会发言摘要 [M].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2.
[14]潘天寿.潘天寿画集(上)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78.
[15]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8.
[16]脱脱等.宋史·志(一一) [M].北京:中华书局,1977:3688.
[17]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7.
[18]潘天寿.顾恺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tptsdshrhgnjqsyhczdff_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