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仍然不可忽视形式背后强大的书法精 神传统。方闻在《心印》“伟大的传统”导言中 就明确指出:“中国的文学、书法和绘画,不但 有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历史,而且这历史还与一 个强大的道德精神传统—一种有精神目的却 又充满自由多样行为的意识是共同发展的。
注 重道统,不具备对文化传统中道的认识,任何 独特的或者怪异的思想,不管有多么奇警,只 能导致妄作,不能载入新的史册。对更新传统 原理轮回的信赖导致了种种人在实践上模仿古 代典型的心理。以后历代成功的更新无不有赖 于恰如其分地复兴古代的风格。”〔13〕 当代书法 发展至今,特别是在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下,更 应重新梳理与回归自己的价值谱系,在“乱花 渐欲迷人眼”中不忘自己的家法,在“桃红柳绿 一时新”中认清自己的边界。
在西方形式构成启 发与改造当代书法创作,并由此引发当代书法视觉转向的同时,警惕西方的形式和观念对中 国书法文化特质的潜在消解。质言之,当代书 法的发展需要进入历史化进程的谱系观照,而 面对异质文化的强烈冲击,当代书法发展中所 表现出的书统与道统的游离,已逐渐使中国书 法的当代发展成为无根的兰花。而由此所牵引 出的书法经典传统与视觉转向问题,更值得在 当今的书法热下进行冷静思考。 如前所述,当代书法的属性偏移直接影响 了书法创作过程中的视觉转向。
若以书法艺术 的美术化、抒情化为创作导向,推而演之,前 者势必造成形式主义至上,后者势必导致粗 糙情感的纵肆。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又典型表 现为极度精工和极度写意两种创作路向。前者 见“他神”而不见“我神”,后者锐敏于形式而 蒙钝于意蕴,两者的通病都是精神层面创作者 “本人”的不在场。 从既往书统视角而言,以文人为主导的文 化属性的消解也意味着对创作者“人格”的消 解。当代书法创作在“人格”消解的背后,可以 说是一种个性与风格的式微,即形式吞噬了作 者,见字而不见人,从而也使当代书法逐步从 “有我之境”走向“无我之境”,因其无根,故 而无本,而“统绪失宗,辞味必乱”。
当代书法 发展过程中书统的缺失与道统的游离,导致当 代书法作品的辞味逐渐偏离其传统中静穆温 雅的本色而偏向了异质文化中的形式化图像构 成,若以此演之,则终将滑向有书无文的泥淖, 从而把中国书法入赘为西方当代抽象艺术的附 庸品。因此,在当代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认清家 法和边界,明确统绪所宗与视觉走向,是适时 且必要的。
结语
当代书法面临着来自本土道统衰落、现代 展陈方式和西方异质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冲击。 在后碑学时代,书统的建构被置于内部赓续和 外部嫁接的两难之中而逐渐迷失自我本位,并 在当代书法发展中表现出由文化属性向美术属 性的偏移和书法创作过程中的视觉转向。只有 明确书法自身的家法与边界,才能在形式冲动 与精神本体之间更好地为当代书法找准历史文 化向度,构建起真正属于当代书法的价值秩序 与风格定位。
注释 :
* 本文系山西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科学研究项目“高 校非遗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传播 研究”(项目编号 :FYZX202409)的阶段性成果。
〔1〕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 2013 年版,第 379 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汉书》,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1529 页。
〔3〕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77 页。
〔4〕〔宋〕董逌 :《广川书跋·张长史草书》,载崔尔平选 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23 页。
〔5〕〔明〕项穆 :《书法雅言》,载《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512 页。
〔6〕〔宋〕苏轼 :《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见张春 林编《苏轼全集·下》,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1438 页。
〔7〕〔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载《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756 页。
〔8〕同〔7〕,第 778 页。
〔9〕罗志田 :《裂变中的传承》,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299 页。
〔10〕王国维:《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载《静庵文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1—102 页。
〔11〕俞建华编著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 社 1957 年版,第 1232 页。
〔12〕〔美〕巫鸿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48、49 页。
〔13〕〔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导言,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6 年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angDaiShuFaDeTongXuRenZhiYuShiJueZhuanXiang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