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与僧人的组合相对于石洞或树下与僧 人的组合来说,并不常见,但明清时期多幅绘 画作品出现了树洞僧人的形象,多集中在成套 组的罗汉图中,如丁云鹏《应真云汇图》和《罗 汉图卷》、吴彬《五百罗汉图》和《十六罗汉图 卷》、丁观鹏《法界源流图》、(传)石涛《百页 罗汉图册》、郑重《十八罗汉渡江图》等,还有 一部分未明确指示是罗汉像的图,如石涛《清 湘书画稿》、罗聘《慧持禅师像》等。已有学 者关注到树洞僧人 这一图式,并认为“树龛 入定,系出自南宋时广为流传的北宋政和三年 (1113)嘉州发现东晋慧持树内入定的典故…… 树龛入定至迟晚明始在罗汉像中被广泛地借 用,成为罗汉像的经典图式之一” 〔1〕 。但对于树 洞僧人这类图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树 洞僧人图中树的种类、僧人的身份以及关于树 洞僧人的文字记载等。
一、明清树洞僧人图像溯源
1树
佛教中关于圣树的品种有很多种说法,有 菩提树〔2〕 、贝多树〔3〕 、尼拘律树〔4〕 等等,本文讨 论的树洞僧人图像中的树是何种树?南宋时期林庭珪、周季常所作的《五百罗汉图》(图1)也 描绘过“树洞罗汉”,姜永帅认为此图中罗汉所 在的老树是西域传来的西潘莲〔5〕 。
图1 [南宋]林庭珪、周季常 五百罗汉图之树中坐禅图(局部) 112.8cm×53.4cm 绢本设色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丁云鹏《应 真云汇图》(图2)中,罗汉所坐的树树干粗大, 且有许多镂空,树枝上缠绕许多树须,从形态 上与现实中的树进行比对,笔者认为其原型可 能与现实中的榕树有关。榕树可能是佛教圣 树—尼拘律陀树的原型,季羡林《谈佛》中 提到:“尼拘律陀树,梵文是nyagrodha,……此 字的词根意思是‘向下生长’。什么树向下生长 呢?只有榕树。”〔6〕 虽然《应真云汇图》罗汉所 坐的树并非就是尼拘律陀树,但从生长形态来 看二者有相似之处。
石涛《清湘书画稿图》最 后一段画有树洞坐禅像,王中旭认为此图中树 龛的树是古柏〔7〕 。罗聘《慧持法师像》中树叶呈 小片三角状,无明显指示,这里的树可能更多 的是一种范式的表达。由此,可以梳理出部分 树洞僧人图中的树是有所特指,或为西潘莲、 榕树、古柏,但并未形成固定图式。
2.与树洞相似的场景
(1)树上、树下
僧人与树上、树下相搭配的形式和树洞僧 人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十六罗汉图》(传贯休)的摹本(图3)中对于第十一租查巴纳塔噶 尊者(旧为第十六注茶半托迦尊者)形象的描 绘为纯侧面的罗汉形象,罗汉坐于树根之上, 背部倚靠树干,罗汉与树相嵌形成一个半包围 的结构。乾隆皇帝“……命丁观鹏视西湖贯休 画本一再仿之,而再制赞焉”。
图2 [明]丁云鹏 应真云汇图卷 33.8cm×663.7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题赞文《唐贯 休十八罗汉赞》中对第十一租查巴纳塔嘎尊者 的描述有:“怪石长松于焉小憩,展卷而观,亦 无文字,五蕴皆妄,四大本空,咨憩观者,曾何 异同。”〔8〕 乾隆题《唐贯休十六应真像赞》:“倚 槎枒树憩,伛偻身,谁为触背,谁为主宾,示其 两指,以扇拂之,捉摸不得,拟议即非。”〔9〕 以 及乾隆题《丁观鹏摹贯休十六应真像赞》:“聃 耳泽鼻,其貌殊特,仙乎鬼乎,不离不即一身一 树,示以二指于法华经,我闻如是。”〔10〕 据上述 文字可知,乾隆认为贯休所绘的该尊者形象, 或是身处环境有树,或是依靠着树木的枝杈, 或是身不离树。
图3 [五代]贯休(传) 十六罗汉图之注茶半托迦尊者 92.2cm×45.4cm 绢本设色 日本宫内厅藏
清乾隆时期对贯休所绘的租查 巴纳塔噶尊者形象(旧为注茶半托迦尊者)基 本确定其形象与树联系紧密,而在丁观鹏《法 界源流图》中租查巴纳塔噶尊者明确为树洞坐 禅的形态,丁观鹏《法界源流图》的租查巴纳塔 噶尊者形象与传贯休所绘的租查巴纳塔噶尊者形象可能存在关联。
此外,曾被记载为坐于树上的僧人形象后 来被认为是树洞僧人的原型。梁楷《八高僧故 事图》(图4)描绘了鸟窠禅师〔11〕 常年栖息在树 上,向白居易讲道的故实〔12〕 。后世常把鸟窠禅 师作为树洞僧人形象的原型。吴彬《十八应真 图卷》(图5)中第二位罗汉正坐于树上,树枝 上停留着数只鸟雀都朝向他,乾隆御题“第一, 据树坐施钵多罗,鸦鹊来餐香积饭”,此形象与 鸟窠禅师颇为相似。
(2)石洞
石洞与树洞无论是在图像形式还是在实 际功能上相似之处很多,关联性很强。在功用 上,二者都能营造出较好的密闭空间,将修行 者与凡世相隔离。修行需要安静的环境,“欲学 此法者,……远离愦闹,独处闲静”。又,“佛告 阿难,佛灭度后,佛四部众弟子,若修禅定,求 解脱者,……当于静处。若冢间,若林树下,若 阿练若处……” 〔13〕 。无论是石洞还是树洞,都 可作静处,适合修禅。
图4 [宋]梁楷 八高僧故事图卷(局部) 26.6cm×758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魏晋时,就已经有了“凿 仙窟以居禅” 〔14〕 的记载。山穴、树洞曾是士人 躲避战乱的藏身之处,“……中原‘荆棘成林, 豺狼满道’‘百姓流离,肝脑涂地’(《晋书》卷 六十一《荀晞传》)。在这种状况下,名士纷纷 出逃,有的住山穴,有的住树洞” 〔15〕 。其次,二 者都可用于暂避风雨。“三棵树,在慧灯庵上, 其树三株,列如品字,质古心空,尝有游山僧众 坐卧其下,以避风雨。”〔16〕 也能藏经书,起到保 护作用。另,二者都属于自然产物。“……中国 禅之中,道家自然主义成分最多……” 〔17〕 ,当石 洞和树洞出现在画面中,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自 然,借此也表现了僧人清心苦修的状态。 在图像上,石洞与树洞也有相似之处。
比 如在吴彬的《五百罗汉图》(图6)中有一位身处 于石洞中的罗汉,他坐在石洞内,面前的石头形 成了一个类似护栏的形状将他护于石洞之内。罗 聘《慧持法师像》中两幅图的树洞,在法师面前 也有类似护栏形状的树枝;南宋林庭珪、周季 常《五百罗汉图》(图7)中的那位树洞罗汉的树 龛也是这种形制;吴彬《五百罗汉图》(图8)中 有一位罗汉坐于由树枝缠绕编制成的座椅中, 其前面的枝条被用于扶手,与之相似的还有他的 《娇梵钵提像》(图9),其佛龛似石似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QingShuDongSengRenTuXiangYanJiuSuYua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