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期绘画风格
五十到六十岁是蓝瑛绘画的中期, 在此期间,他的画风开始发生一些显著 的变化。蓝瑛在早期临摹古人的基础上, 继续研究学习董源、巨然、“元四家”等 人的技法,在对黄公望的学习上更是潜心 研究。除此之外,他还向李唐、马远和夏 圭学习,对米芾、米友仁的米点皴也非常 有感触。同时他还对宋代诸家和明代沈周 的绘画技法精心研习,兼融南北。在用笔上,蓝瑛把勾、擦、皴、点这些不常用的 绘画技法融入绘画中。山石和树木的形态 运用多样的皴法和苔点法来表达,显得更 加苍劲有力。
图3 蓝瑛 仿一峰山水图轴
从构图上看,大多以“高 远”和“平远”法来展现,这时期的蓝瑛 吸取了宋元各家的精华,开始逐渐脱离早 期的仿古、摹古。但这一时期,画面中的 空间感与纵深感有所减弱,展现出软硬兼 施之感。此时,没骨山水画也逐步开始形 成。蓝瑛独特的画法是减弱对山石、树木 的勾勒,用浓重的色彩加以覆盖,使画面 形成强烈的对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 风格。
蓝瑛在五十八岁时所作的《仿一峰 山水图轴》(图3)是他这一时期山水画 的代表作。此画的构图取法于黄公望的 《丹崖玉树图》(图4),主要采用“高 远”法。山石占了画面中大多的比例,重 重叠叠,气势雄奇。以粗短的线条、顿挫 的用笔来呈现。同时采用“荷叶皴”和 “折带皴”的皴法,再敷以淡淡的颜色。 山坡上多矾石,再施浓墨点苔,使画面看 起来更加精神。蓝瑛对于矾头的安排虽不 如黄公望的紧凑,但在此画中山石错落有 致,矾头的密实与山坡的舒朗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聚散关系明朗,给平淡的画面增 添了节奏感。
画面中部和远处有亭台庙宇 相连接,云景中的泉水涓涓而下,穿过亭台,流入山脚向外延伸,给人留有遐想的 空间。树木也沿袭黄公望的笔法,但在横 点的画法上略有不同。黄公望的横点比较 雅致,如同他的皴法,笔笔讲究,呈现出 沉稳温和的格调。而蓝瑛相对随性粗率, 用笔也更加简练。可见,蓝瑛已逐渐脱离 出“摹古”的技法,开始彰显自己独特的 绘画风格。
三、晚年绘画风格
蓝瑛的人生中最超卓的岁月,便是 六十五岁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文 人画一脉相承的高古雄奇的画风。这一时 期,他主要以侧锋粗笔的绘画技巧为主, 笔法苍劲有力,稳重老辣。山石多以方圆 结合,以短粗的线条来表达轮廓线,侧锋 皴擦山石肌理,云山则多用荷叶皴来表 现。苔点一改往日的圆润,用破笔点苔, 树木也比前期更具沧桑感。从构图上常常 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山体被分割成有棱有 角的块状,并占据画面的大半位置,同时 向一侧倾斜突出,而另一侧则是云雾环 绕,在体现空间感的同时,也加强了画面 的对比。
图4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
《茅亭话旧图》(图5)是蓝瑛在 七十二岁高龄时所创作的经典画作。画 面的近景有大片水域,水中有一老人在 撑船,船只向外缓缓行驶,增加空间感 的同时引人无尽遐想。旁边有一小路蜿蜒至院落,岸边的茅亭中有两位高人在促 膝长谈,不远处,有一泉溪水沥沥而下。 虽然受南宋画风的影响,水口的用笔略显 做作,但在此画中却增添了一丝灵动的气 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anHuiHuaJiFaYuFengGe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