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纤”之正向的精神内核 —技艺高妙,尽心精作
1“纤”之书艺超绝高妙
“纤”在书法上 表现为用笔点画精 微,婀娜而不迟滞,牵丝引带流畅而爽利, 粗处不浊重,细处不轻浮,结字向背开合 得体,通篇气息贯通,若采采流水,流丽丰 盈。王羲之《兰亭》乃是其中典范,其点画 精研,纵观全篇,每一处点画皆各备其形, 颇具风姿,竟无雷同;笔势流动连贯,一字 之中点画映带,一笔之内纤微起伏,变化 极丰,若游丝袅空;牵丝引带,细而不弱,增其流动之态,尽显清婉流丽。
通篇无两字牵 丝相连,字字却若潺潺流水流于笔尖、淌于纸 面,笔法结字极致变化精妙,而观《禊帖》全貌 却显一派静气。郭尚先跋《兰亭》:“须观其飞 动处仍是沉着,入木七分,离纸一寸,原不是两 语。”〔28〕 王羲之《兰亭》是飞动飘逸与沉着劲质 的融会贯通,妍媚丰盈而静水深流,此即为其极 “纤”之境(图3)。
“纤”需结合“劲”以避免软弱。何绍基《跋 褚临兰亭拓本》:“《禊帖》传本,大抵以纤婉取 风致,学者临摹,遂往往入于飘弱。”〔29〕 后人习晋 书,多取其扭曲、牵丝萦绕而流于软媚浮华,渐 而程式僵化,失其精神,故而刘熙载《书概》云: “学晋书者,固尤当以劲质先之。”〔3 0〕 《石渠宝 笈》卷十三记录《曹娥碑》卷后,宋高宗题曰: “虽不知为谁氏书,然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 至此。”晋人之“纤”乃是纤丽而劲质。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亦展纤劲,其以行书的节奏与 笔调书之,点画细挺,轻灵流动,提按的纤微 变换,长笔中段顺势形拱起,使得线条颇富弹 性与力量,纤美而不失刚劲。 “纤”与“润”相合调和字之刻利。徽宗瘦 金书落笔出锋,加其细劲如铁丝的线条,不免 锋利刺人,而“八面出锋”的米芾却很好地将此 种纤利化解。
米芾善用锋尖,笔法承继晋人之 纤媚流丽,其字虽锋毫尽显,然其笔画的丰腴 婉润,中和了锋尖细笔的劲利,锋尖与厚笔在对 立中达到一种审美的平衡。《惠柑帖》“便”字 撇画入笔尖利,转而重压斜切,收笔回锋调圆, 锋纤锐而笔丰腴,纤润旖旎(图4)。米芾书“无 垂不收,无往不缩”,强调在收笔处回锋收住, 使字之气韵留存字内,而恰有此种收尾的处理, 使得起笔的锋尖在整体视觉上不致纤利,末 段飞白笔毫不致散佚而气散纤弱,如《虹县诗》 “中”“题”长笔后端纤丝飞白,至末端止笔回 锋,气贯浑圆。
2.“纤”之尽心精作
王羲之《自论书》:“吾尽心精作亦久,寻 诸旧书。”〔31〕 述其精研古帖旧书,尽心精作,乃 是一种刻苦与专精精神。 人之性情各不相同,此专精之心非人人天 生皆有,需得心思细腻敏锐之天性。张怀瓘着 重人之天资性情:“如人面不同,性分各异,书 道虽一,各有所便。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 弃。”〔32〕 “纤”书非心精手巧之人不可达,需有 此天资为前提。
孙过庭《书谱》:“差之一毫,失之千里。”〔33〕 述草书细微的使转皆需合乎规矩,毫厘之差便 会失之千里。“心不厌精,手不忘熟”〔34〕 ,“纤”之专精在于对书技法则的精熟,细节的捕捉与 精微处理,一纤一毫皆为书者之精心。 若欲达此“精”,需倾尽心力,深耕技艺,着 意于点画精研,打开感官,体悟字中妙理,全心 贯注于笔下。智永禅习书登楼不下,悉心精研临 习王法,凡三四十年,曾有记载:“(智永禅师) 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 头瘗之,号为‘退笔冢’。”〔35〕 苏轼评其书“骨气 深稳,体兼众妙。
精能之至,反造平淡”〔36〕 ,米 芾评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37〕 ,点画纤毫 之间,皆为尽力苦心。怀素深耕书艺,亦有“笔 冢”之说,朱长文《续书断》:“释怀素字藏真, 长沙人也,自云得草书三昧。始其临学勤苦,故 笔顿委,作笔冢以瘗之。”〔38〕 羲之《自论书》述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39〕 ,刻苦习书,故得 “精熟过人”。“尽心精作”,乃是蕴含于纤丝毫 厘之间,一种对事物高度专注的专精精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uoWenJieZiZhuShiXianShuFaZhiXian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