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中国画线条在徽派版画中的运用 —以《牡丹亭》为例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9-13 11:10270
三、徽派版画《牡丹亭》中白描线条的应用 《明刻传奇图像十种》[5]系明天启丁卯(1627)年刊印的十种 戏曲插图汇编本。插图绘制者均署名吴门王文衡,刻图者黄一彬、 郑圣卿、刘杲卿、汪文佐等皆为徽派刻工中的佼佼者。他们将具有 地域特色的徽派雕版技艺与风格传播至各地,为书画刻版行业引入 新的技法与表现形式,同时也从当地汲取文化艺术养分以丰富自身...

三、徽派版画《牡丹亭》中白描线条的应用 

《明刻传奇图像十种》[5]系明天启丁卯(1627)年刊印的十种 戏曲插图汇编本。插图绘制者均署名吴门王文衡,刻图者黄一彬、 郑圣卿、刘杲卿、汪文佐等皆为徽派刻工中的佼佼者。他们将具有 地域特色的徽派雕版技艺与风格传播至各地,为书画刻版行业引入 新的技法与表现形式,同时也从当地汲取文化艺术养分以丰富自身 创作。下文将选取《明刻传奇图像十种》中《牡丹亭》的插图《荒 台古树寒烟》(图4),从形式美感与技法传承两个维度展开赏析,进而探究国画白描技法在徽派版画中的应用。 

(一)形式与美感 

此插图的曲文源自《牡丹亭》第二十四出“怅眺”中柳梦梅所唱《琐窗寒》里的 “荒台古树寒烟”一句。该出戏刻画了落第书生柳梦梅与友人感慨命运变幻无常的场 景。插图以山水营造意境:右侧险峰托举荒台,左侧烟波与湖山相连,蜿蜒山道上的两 名书生和书童构成三角动态之势。

微小人物与苍茫景致形成鲜明对比,暗喻士子对未来 道路的惶惑—嶙峋山径象征仕途艰险,浩渺烟波指向未知命运,荒台古树更凸显出时 空寂寥的哲学意蕴。 作为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徽派版画擅长以看似简约的线条叙述故事。在《荒台古 树寒烟》图中,湖水的波浪、树木枝干的纹理乃至山的皴擦质感,均通过线条精准呈 现。

这种以线造型的表现方式既是徽派版画的标志性特征,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 的独特属性。图中线条通过节奏变化与转折顿挫形成韵律感,在完成叙事功能的基础 上,进一步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质。 

(二)技法传承 

从技法层面审视,该图摒弃了版画中惯用的大面积黑白对比手法,即便在表现湖 面、草地、山石等区域时,亦未采用大面积处理方式,而是纯粹运用线条来描绘各类物 象。这与中国画中舍弃块面皴擦及色彩运用的白描技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这幅图 中,人物元素的表现退居次要地位,山水景物成为画面的主导。画面中,巍峨耸立的山 峰、随风泛起涟漪的水波、盘曲缠绕的树木、如轻纱般缥缈的云烟及隐约露出一角的亭 台,线条的强弱、虚实、粗细变化均服务于物象的表现需求,使得画面更加清晰、明 艳、疏朗。 这种技法在前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已有所呈现。传为宋代贾师古所作的《岩关古寺 图》(图5),其山石皴法多运用短钉头、长括铁、小斧劈等线条进行表现,笔法苍劲 老辣,与这幅插图中的山石线条具有相似的艺术效果。

清代孙逸与弘仁、汪之瑞、查 士标并称为“新安四家”,他晚年创作的《溪桥觅句图》(图6),画面中高峰直插云 霄,斜立似倾,山间云霞缭绕,野树散布于高崖之上,大石绝壁的明亮处留白不施皴 法,仅以青绿赭石之色渲染,营造出疏朗明洁的艺术形象。其线条具有装饰性特征,更 有效地烘托出静寂超脱的意境氛围。该作品的用笔方式和意境表达均与《牡丹亭》此幅 版画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由此可见技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与演变。

结语 

中国画线条于徽派版画中的运用,并非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 彰显。通过对中国画线条及其于徽派版画中应用的深度探究,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认知 中国画线条的艺术价值。未来,伴随艺术实践的持续推进,中国画线条在版画创作中的 应用将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样态,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亚文,卓玲. 徽州版画的艺术形式及传承发展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25,16 (1):144-147. 

[2]董秀锦. 从传承视角看徽州版画艺术形式的变迁[J]. 池州学院学报,2024,38(4): 106-109. 

[3]乔光辉. 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256-315. 

[4]邹海艳. 明代万历教化木刻版画插图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20-30. 

[5]王文衡. 明刻传奇图像十种[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40-45.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HuaXianTiaoZaiHuiPaiBanHuaZhongDeYunYong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