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虹县帖》崇法
皇祐三年(1051),蔡襄时值不惑之年(4 0 岁)。自去年十一月除服。朝廷以右正言、同 修起居注召还,携寡母暨妻孥启程还朝。八月 二十三日于宿州,作《虹县帖》致葛宫,纸本,行 书,信札一则,凡十三行,共一百七十九字,尺寸 31.3cm×42.3cm(图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 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 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余四十日。今已作陆 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 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 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 少时。
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 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 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凉,伏惟爱 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兄足下。谨空。八 月廿三日,宿州。〔23〕 据悉,蔡襄北上途中因汴河断流不能行 舟,滞留虹县(今安徽五河、泗县境内)四十多 天,辄改陆行至宿州,于近期在曾明仲、陈襄那 里接到两封来信,得知葛宫即将携妻离京赴南 剑州任(今福建南平市),因担心自己赶不到都 城为之送行,特此致信于他。
结合《顺治延平 府志》记载葛宫“皇祐间知州事”印证,确系是 年秋,葛宫赴南剑州知州任。该帖在书写技法 上远比《荔子帖》高超,行书已趋成熟,充分体 现出颜貌晋韵。该帖充分体现蔡襄“学书之要, 唯取神气为佳”〔24〕 ,以及“予尝谓篆、隶、正书 与草、行通是一法”〔25〕 的书法观。欧阳修所云: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2 6〕 其后,苏轼亦 云:“惟近日蔡君谟天资既高,而学亦至,当为 本朝第一。”〔27〕
4.《县君帖》融情
至和二年(1055),时蔡襄4 4岁。三月,以 母老请外,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长子“匀年 十八,为将作监主簿,孝悌好学”〔2 8〕 ,又刚完 婚,全家处在喜庆之中。同月,葛宫“罢南剑州, 夫人从还京师。道病发,亟命旋归,以三月二十 日终于正寝,年六十一。七月二十九日,葬江阴 军江阴县化龙乡,祔于先茔”〔29〕 。(墓葬1980年 被发掘)五月,蔡襄“奉亲眷离都,王素等设宴 饯行”〔30〕 。
六月十五日,途至雍丘,长子匀突发 疾病。翌日,赶至宋都(商丘)就医,至二十二 日不幸病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其“慈母号 噭而屡绝兮,少妇无依而冤愁。触百端而兴概 兮,怦乎予心之危而莫投”〔31〕 。在滞留宋都期 间,蔡襄接到葛宫之妻(七月二十九日)葬日讣 告,并延请撰写《瑞昌县君孙氏墓志铭》。
但因 长子的后事耽搁,恐怕来不及如期赶到江阴参 加孙氏葬礼。在丧子第五天(六月二十七日)早 上,“谨遣州校少持菲礼”,代表全家前往吊唁, 以示“亲戚之好”。并作此札《县君帖》致葛宫, 拓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九行,共七十三字(图 4),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襄再拜:伏承县君吉葬有日,襄以行路 并亡男斋僧,赴期不及。谨遣州校少持菲 礼,聊以伸亲戚之好,殊非丰腆,深自为愧。
谨奉手状启闻,旦夕前行,此不一一。襄上。 郎中七兄左右,廿七日早。〔32〕此札是蔡襄在痛失长子的悲恸之中所作, 其书风在端庄典雅中多了几分肆意。法与情融 合,贯穿整个书写过程。蔡襄在此帖一开始, 不想让葛宫在亡妻葬期中又增添一份痛失外甥 的哀伤,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在一笔一画中隐 忍,随着行文的展开,情感不可抑制地释放,线 条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沉健中不乏激越,劲逸中 不失雅正,“游规矩与准绳之中,寄妙理于法度 之外”。
从皇祐三年(1051)至嘉祐五年(1060)的 十年间,蔡襄留下了许多让后人称道的精品力 作。此帖与《扈从》《纡问》《离都》等帖,堪称 这个时段的典型。
5.《持书帖》尚意
治平二年(1065),时蔡襄54岁。二月,诏准 辞三司使,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知杭州军 州事。八月二十四日,作《持书帖》致葛宫,纸 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四行,共一百二十四字 (图5),尺寸27.2cm×57.4cm,今藏故宫博物院。 襄启:数日前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 行舸光临弊境,计已通达当直,未审尊怀如 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病躯不常得安,多 缘饮食而致。
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 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以此气力不强,日 久必须习惯,今未调适耳。蒙书并海物,多感 多感!谨奉手启上闻。不宣。襄上,宾客七兄 执事。八月二十四日。谨空。〔33〕 据此札中“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行舸 光临弊境”及“蒙书并海物”等内容,可知葛宫 已从安徽滁州任徙知秀州有年了。秀州(今浙江 嘉兴)毗邻杭州交通便利,旁接三江,盛产海 鲜。
从蔡襄在信中提及自己的饮食情况得知, 其素来体弱多病,自中年子丧妻亡以来,身心 日趋衰老。然观其此札书法,却表现出盎然生 机。楷行结合,用笔精致恬和、遒劲飘逸,结体 沉稳舒展,自然流露出清新隽雅之风、醇厚灵 动之气。清乾隆皇帝对此札题云:“淳澹婉美, 玉润金生。”〔3 4〕 宋朱长文在《续书断》评:“君 谟真行草皆优入妙品。笃好博学,卓冠一时,少 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35〕
蔡襄在 书学上甚为致勤,五体兼备,又善于变通,师古 而不泥古,在追求魏晋唐法的同时,力求新意。 蔡襄曾自云:“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 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 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 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 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36〕 “何为韵、何 为意、何为态,解释也是各有说法,针对一位具 体的书家,一件具体的作品时,又是意中见韵, 韵中生态,三者难分难解。”〔37〕
“蔡襄行书在他所能书体中最好,这应该是千古的共识。他的 行书风格,以妍媚匀净见长。”〔38〕 的确,在后代 诸多大家的眼里,蔡襄的行书信札最为光彩夺 目,此皆源于蔡襄在书法中,全面继承唐人严 谨的法度,以法为核心,为当时书坛树立了一个 里程碑式的楷模。从皇祐六年(1054)开始,直 至治平四年(1067)去世,蔡襄所作的《脚气》 《远蒙》《大研》等帖,无不体现出蔡襄个性表 现、独立的自我意识与书学思想。
6.《与宾客七兄书》内容考
治平三年(1066),时蔡襄55岁。春节期间, 邀葛宥(字公绰,宫四弟)自江阴游杭,客居吴 山有美堂,彼此相谈甚欢,“道话终夕”。正月 二十五日,作《与宾客七兄书》致葛宫: 襄启:前蒙恵书,伏审尊候万福。闻七 兄入京都即休政,此士君子所以自处始终 也,甚善甚善!公绰数日前见访敝斋,道话 终夕。
近日保养之法颇见门户,然且能自保 涓□□□□,久当得力。州下更肃静如前 时,可自遣也。舟船必恐无用,目下尚阙遣人 勾还。谨奉手状问起居,不宣。襄上。宾客 七兄足下。正月廿五日。〔39〕 此札没有墨迹也没有拓本,只存信函内 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 十。
在遗留至今的蔡襄墨迹、刻本和文字中, 该札可算是给葛宫的最后一封信了。通过内容 得知,葛宫即将动身回京主动申请退休。此时 的葛宫实达七十五岁高龄,早已超过北宋时期 文官七十致仕的法定年限。秀州任,是葛宫宦 海生涯中最后一站。葛宫自进士及第后,至景祐二年(1035)时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在二十三 年间没有得到应有的擢升,一直出任“州将幕 官”,始终处在选人中最低的官阶。在仁宗朝文 官一般三年一任,以该札所作时间倒推三年, 疑嘉祐七年(1062),葛宫以太子宾客知秀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aiXiangZhiGeGongLiuTongXinZhaYanJiu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