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论石涛诗画中的黄山形象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9-05 12:54420
三、石涛诗画中黄山形象的塑造石涛笔下的黄山“灵奇”形象离不开他的精心刻画,在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多次实地考察之后,黄山的山石树木变化 为石涛特有的绘画语言,与传统文人画的精致不同,石涛的画多 了一些粗糙与狂放,他的黄山画来源于黄山实景也融入了画家自 己的生命体验,达到“天地万物与我为一”“山川与余神遇而迹 化”的效果,这离不开石涛对画面虚实的平衡...

三、石涛诗画中黄山形象的塑造

石涛笔下的黄山“灵奇”形象离不开他的精心刻画,在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多次实地考察之后,黄山的山石树木变化 为石涛特有的绘画语言,与传统文人画的精致不同,石涛的画多 了一些粗糙与狂放,他的黄山画来源于黄山实景也融入了画家自 己的生命体验,达到“天地万物与我为一”“山川与余神遇而迹 化”的效果,这离不开石涛对画面虚实的平衡。同时,画上题诗 对绘画创作也有影响,诗画合一使得画作的艺术价值得到升华。 

(一)诗为画之辅:石涛以“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写黄山 

在石涛的艺术世界中,诗与画的境界精神是浑融在一起 的,“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 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生吞生剥而后成画”。[5]石涛 的题画诗多为对绘画的叙述说明,或是通过诗歌表现绘画难以表 现的意义,从而实现对绘画的拓展与升华。 首先,是通过诗与画内容上的互文对应塑造黄山形象。

现 藏于京都泉屋博物馆的《黄山图》轴,画上题诗《题黄山图》与画作均围绕着“奇”字来写。写黄山的奇松是“根非土长而能 寿”,写黄山的奇峰是“何水不高源,峰峰如线雷琴吼”,写黄 山的云海更是壮观:“精灵斗日元气初,神彩滴空开劈右。轩辕 屯聚五城兵,荡空银海神龙守。”其画作中更可见诗中的豪壮。 

支付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赖有幽探兴”一句, 转而描绘了游人因沉醉于黄山山水之美而忘却时间的情景,“日 色已晚”的提醒,却打破了这份宁静,游者猛然惊醒,意识到 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临近。此时,“寒”不仅指自然环境中的寒 冷,更隐喻了石涛内心因即将离开这片心灵栖息地而产生的伤感 与失落。这种情感上的“寒”,与画面及诗句中的自然之寒相互 映衬,使得画作的内涵更为丰富。 

(二)从实景到画景:石涛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绘黄山

石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 此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创作主张。画山水不应仅仅画出山水之形,而应画出山水之气,画出生命感。黄山的生命便在 于其氤氲之气,石涛表现黄山氤氲之气的方式便是运用笔墨、构 图等技巧,使得他笔下的黄山鲜活生动起来。 

石涛仔细观察黄山不同的山石结构特征,他的画作运用了 各种皴法,如荷叶皴、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等。如《二十一 开黄山图》册第十开(图8),便采用闭合性卷云状曲线,画面 的前半部分皆是用蜿蜒环绕的曲线形式刻画山石,山石之间位 置紧密,高低起伏,大小不一,视觉上呈现出混乱感,有摇摇欲 倾之势,弯曲的线条又给人一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视觉 效果。 在绘画构图上,石涛采取景观合成法,有意将两处相隔较 远的景点放置在一起。如《黄山八胜图》中的《炼丹台》,画面 近景处为耸立的扰龙松,而将炼丹台放置于远景处,左右两侧题 诗配合画作题写,分别为《炼丹台逢箨翁吼堂诸子》与《观扰龙 松作》。

然而在现实中,扰龙松与炼丹台是相距很远的,炼丹台 前紫玉屏上的松树不如扰龙松奇特,石涛为了让画面保持统一性 便将两处合放在一图中,在一个画面展示出来。《丹井》一图也 是如此,石涛将相隔几里的鸣弦泉与石虎放在同一画面上,画面上实下虚,相得益彰。 

贺天健在《黄山派与黄山》一文中 提出:“弘仁得黄山之质,梅清得黄山 之影,石涛得黄山之灵。”[7]渐江的黄山 画多为巨嶂式山水的构图,以及几何形块 面化的山石,山石多有留白,少用墨去渲 染,而多以线条勾勒,透出荒凉冷逸的意 境,便称其为“得黄山之质”。而梅清画 黄山多怪石云烟,意境空灵而用笔灵动多 变,他的黄山画,山体多倾斜,有摇摇欲 坠之势,便谓其“得黄山之影”。

石涛画 黄山便结合了渐江的冷与梅清的灵动多 变,既有渐江的理性又有梅清的感性,如 《黄山图》,以截断式构图将奇特的美景聚集在一起,画面却不显得怪诞,画中有 静有动,他所画的黄山可谓“得黄山之 灵”。 

结语

石涛与黄山的不解之缘从石涛来到 宣城开始,他游玩黄山的原因,一方面 是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需要,另一方 面,石涛与当时的徽商多有交往,如他 1699年所作《黄山图》上的题跋所提及的 “劲庵先生”许松龄。同时,石涛还与许 承家、许承宣都有往来。这类徽商有的自 身便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多年经商离家, 黄山作为家乡的文化代表,成了身处异乡 的游子们的思想寄托,黄山画的大量创作也得益于此。 石涛的黄山画作以塑造“灵奇”的 黄山形象著名,主要表现在他的诗画中所 塑造的黄山之“奇”,“知奇未是奇,能 奇奇足首”,石涛笔下的黄山离不开一个 “奇”字。同时,石涛在画黄山时刻意求 “变”,石涛画作风格的不固定来源于他 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身为禅僧却从未 真正融入僧侣的生活,晚年弃佛信道;身 为明代遗民,却两次接驾康熙,入京求取 功名。作为职业画家,也并未放弃文人画 的绘图写意,与职业画家这一身份带来的 画作的模式化、商业化相抗衡。石涛以一 种自我的漂泊来实践着“法无定法”“我 自用我法”。在塑造黄山形象时,石涛 利用题画诗作为辅助,拓展画作的表达空 间;在对黄山实景的处理上,石涛也以画 作整体表达为主,化实景为虚景,虚而为 实。与以黄山画著名的渐江、梅清相比, 石涛吸收二人之长而自成一派,将一幅幅 风格不一的黄山画作留予后人鉴赏,也正 是从这些黄山画作中,我们能够穿越数百 年了解画家石涛的内心。 

注释

[1]韩林德,《石涛评传》,南京大 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2]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页。 

[3]同上,第376页。 

[4]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5年,第549页。 

[5]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56页。 

[6]赵宪章,《文学图像论》,商务 印书馆,2022年,第219页。 

[7]贺天健,《学画山水过程自述》,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137—140页。 

参考文献 

[1]束新水,《从实景到画景》,南京 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6年。 

[2]唐秋霞,《从〈黄山八胜图〉看 石涛作品的诗画互文关系》,《扬州教育 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ShiTaoShiHuaZhongDeHuangShanXingXiang_4.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