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圻,字会公,又字洽公,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他善 画山水小景,所绘花卉、人物 亦十分精妙。他师承广泛,取法 董源、巨然、刘松年、黄公望诸 家,作品风格高爽、工细、明 丽。樊圻在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 声望极高,为“金陵八家”之 一,艺术造诣仅次于龚贤。樊 圻生于1616年,卒年不详。
《梅溪会友图》清•樊圻绢本水墨 163cm×50cm 济南市博物馆藏
据 考,清康熙二十八年三月,樊圻 作《桃园图》,款落时年74岁; 后作《春山策杖图》,时年79 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花蝶 图》,作于辛卯康熙五十年。按 此推测,樊圻96岁时还尚在。 《梅溪会友图》现藏于济 南市博物馆。图中无款,钤“樊 圻”白文印、“会公”朱文印。
整幅作品笔墨润泽秀美,构图层 叠起伏,意境恬静悠然。画作视角有自山下仰视山巅之感,山峰 高耸入云,山势险而秀丽。山尖 深处,一条瀑布直泻而下,如同 一条白练悬于山间,增添了山野 的灵动之感,洋溢出自然蓬勃的 生机。高山、流水、苔藓构成了 空灵却毫不冷寂的氛围。画家引 领观者的视线依瀑布顺势而下, 将清澈的溪涧、秀丽的石滩、虬 曲的古梅和蜿蜒的小桥一同展现 出来。整个画面因瀑布、溪水的 串联而显得清雅灵动,山与水相 互交融。
作品构图丰富完整、疏 密相间、张弛有度,观后让人不 觉心生快意,从澄净旷远的美景 中获得恣意逍遥的心绪。自山前 窥山后,浓墨勾染的礁石杂而有 序,或躺在溪水中,或伫于两岸 上。寻源而上,溪水一路蜿蜒曲 折,似已隐于山间,却又从山后 探出头来,然后一路远去,留下影影绰绰的痕迹。墨色在这里缥 缈开去,如同山中的雾气,让人 浮想联翩。
从构图上看,远山、瀑布的 落势,溪水依山而流的走向,以 及两棵古梅左右掩映的身姿,都 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在了画面的中 心位置,凸显出此画的主题“梅 溪会友”。三位友人席地而坐, 身躯斜倚,相谈甚欢,显得轻松 随意。酒缸放置于古树之下,似 在为几位友人的相聚助兴。另有 一人正从桥边走来,即将加入热 闹的谈话之中。樊圻对人物的表 现十分出色,寥寥几笔便将不 同人物的姿态、神情都进行了准 确、精妙的交代。画中人物悠闲 静逸的神韵与自然景致相呼应。
友人把酒言欢之时,倾听耳畔溪 流潺潺,感受山涧清新盎然,近 赏古梅桀骜遒劲,放眼远山雾霭弥漫。他们在闹中取静,似与那些扰 人、烦心的尘世风烟就此别过,只留 下一个幽淡潇洒的心境。由此,友人 相见的喜悦欢愉融合在了这个静绝尘 氛的世界里。
《梅溪会友图》秉承了樊圻的 一贯风格,皴法细密而干净利落,笔 墨工细但不纤弱,显得劲秀典雅、 淡远清灵,于空蒙中透出水天空明 之 境界,彰显出一种迥然独立的文人意 趣。樊圻一生遁迹于山林,潜心于绘 画,以诗画与友人相酬唱,心怀高 志、淡泊名利。此画传递出的正是画 家对山静日长的境界的体悟,一如明 代沈周于《策杖图》上的题诗—— “山静如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遥遣 世虑,泉石是安居”。
对艺术的追 寻、对故国逝去的缅怀、对平淡生活 的隐忍,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心性和修 为。想必樊圻在走入金陵山水的天地 之间时,自身也在这种自然的纯美之 中回归到了自我的宁静。地域景观对 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此作中可 以看出,金陵秀丽的山川滋养了樊 圻。他 将汲取到的自然精华恣意流淌 于笔墨 之间,在画面中营造出 了穆然 恬静的氛围。
樊圻取字“洽公”源于一桩趣 事。据说,当时王铎并不知樊圻其 人,一次偶见樊圻画作,十分喜爱, 便以小楷题跋以示欣赏之心。因樊圻 画上小印模糊,王铎误把“会公”认 成了“洽公”。樊圻感此知己之遇, 便采纳了“洽公”的字号。樊圻其兄 樊沂也是当时的高士。兄弟二人均遁 世隐居,以绘画为乐。据周亮工《读 画录》载,樊圻与其兄吮笔于疏篱板 屋,“萧萧如神仙中人”。樊圻超然 于世的生活状态,在此幅《梅溪会友 图》中也可以感知一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anJingRuTaiGuYaoQianShiLvFanMeiXiHuiYou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