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法艺术中的“生命律动”
徐渭对自己的书法评价极高,尝自评云:“吾书第一,诗二, 文三,画四。”[1]1341 袁宏道则称赞他:“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 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 文徵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 侠客也。”[1]1343 行草书“梁尘已觉飞江燕,帽影时移乱海棠”中的 “尘”“乱”“海”皆作草书,其大气飞动之势更为明显,笔势连绵如 骤雨旋风,起笔露锋,提按顿挫强烈,墨色枯润相间。
如:“梁”字 横画似燕尾掠空;“棠”字结构如花瓣纷落,疏密有对比。这种 “以线写意”的笔法,与徐渭绘画中的泼墨技法可谓异曲同工。 值得注意的是,徐渭书法中的“飞白”技法(如《草书李太白诗》 卷),通过快速运笔产生的丝缕状空白,营造出“虚中有实”的视 觉效果。这种技法源自徐渭对怀素《自叙帖》的研习,但更强调 情感的宣泄,“作书须以气驭笔,若春蚕吐丝,连绵不绝”。
全联 章法打破“横成行,竖成列”的固定形式,通过字形的欹侧、轴线 的摆动营造了动态平衡。如:“已”字轻灵上提,与“觉”字下沉形 成呼应;“帽影”二字疏朗沉着,与“海棠”之粘连构成虚实对比。 称其书“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恰如其分。楹联的中轴线也并 非垂直,而是呈 S形摆动。
这种布局源自徐渭对自然物象的观 察,如其《竹石图》中竹枝的曲折形态。书法与绘画的互通,体现 了徐渭“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 徐渭也特别注意对笔锋的运用,起笔露锋入纸,且伴随有强 烈的提顿动作,正应其“媚者,盖锋稍溢出”一语。他认为临摹需 要“露己意”,反对机械模仿。这种理论对日本江户时代的书法 影响深远。如,日本书家良宽曾临摹徐渭《草书诗卷》。
五、徐渭艺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1临摹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徐渭在《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中云:“非特字也,世间诸 有为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临摹 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3] 徐渭认为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始终要有所寄托,切忌亦步亦趋。这种独立思 考、尊重个性的精神贯穿于徐渭的一生。
其“法古而不泥古”的 态度,为当代艺术教育提供了“以传统滋养个性”的范本。具体 而言,徐渭的“破体书”打破了楷、行、草书的界限,启发了当代书 法家王冬龄的“乱书”创作。王冬龄坦言:“徐渭教会我,规矩不 是枷锁,而是跳板。”
2.艺术作为生命救赎的路径
徐渭的悲剧人生印证了尼采“艺术是苦难者的救赎”之说。 狱中七年,他以书画“寄兴”,将精神苦闷转化为审美创造。楹联 中“乱海棠”的恣意笔墨,实为对命运的抗争——当现实世界无 处容身时,他便在艺术中构筑生命的桃花源。徐渭亦在《四时花 卉图》卷中题诗“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将现实苦 难转化为审美创造,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以艺疗伤”的精神范 式。
心理学家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指出艺术 创作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表达。徐渭的“狂草”可视为其个体 创伤的升华,与凡.高《星月夜》中扭曲的笔触形成了跨文化共 鸣。
3.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徐渭生前寂寥,身后却声名鹊起。郑板桥刻“青藤门下牛马 走”印,齐白石叹“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徐渭的 “无法之法”,启发了“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徐渭的写意精神, 深刻影响了吴昌硕、潘天寿等近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以 泼墨写四季花卉,启发了张大千的泼彩山水。
徐渭书法中的“生 命律动”,亦为日本“墨象派”提供了灵感。日本书家井上有一的 《贫》系列作品以巨笔挥洒单字,其“破坏性”笔法明显承袭徐 渭。井上有一在日记中写道:“徐渭教我,书法不是写字,而是搏 斗。”徐渭的艺术成就证明:真正的经典必是个人生命与时代精 神的共振。今人或许会为徐渭的悲剧人生而感慨,但徐渭的人 生经历也促成他的艺术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并深深地感 动着人们。
结语
“梁尘已觉飞江燕,帽影时移乱海棠”是对徐渭艺术与生命 的双重写照。在书法线条的腾挪跌宕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 位艺术家的才情,而且是一个生命在绝境中的自我超越。徐渭 以笔墨为舟楫,横渡苦难之海,最终抵达“生命之外的生命”—— 艺术的永恒之境。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艺术的本质是诗,而诗 的本质是真理的创建。”徐渭将生命投入艺术,在尘世之外觅得 真正的自由。
注:图1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徐渭.徐渭集: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徐渭.徐渭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徐渭.徐渭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577.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uWeiShuFaZhongDeShengMingTuWeiYuYiShuNie_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