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绘画作品的语言学分析探究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25 12:152170
摘 要:写实主义绘画注重作品的形式塑造,蕴含写意精神的作品则往往更强调对意义的表达。绘画作为一种语言,从某种程度 上说,其形式和意义可以与语言学中的语形、语义对应;围绕绘画作品展开的艺术批评或可视为语用在艺术学中的具体实践。以语境 探析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探索以绘画艺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路径,以及以绘画艺术促进世界文化艺术共 同繁荣...

摘 要:写实主义绘画注重作品的形式塑造,蕴含写意精神的作品则往往更强调对意义的表达。绘画作为一种语言,从某种程度 上说,其形式和意义可以与语言学中的语形、语义对应;围绕绘画作品展开的艺术批评或可视为语用在艺术学中的具体实践。以语境 探析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探索以绘画艺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路径,以及以绘画艺术促进世界文化艺术共 同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形 形式 语义 意义 语境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学中的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 可以与符号学中的符形学、符义学、符用学相对应。语形学也称 句法学,其研究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和构成形式;语义学研究符 号的意义传达和解释;语用学讨论符号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语形、语义和语用共同构成语境,而语境指符号的使用环境,同 一语形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使用,其语义可能大不相同。当前对 绘画作品的语言学分析大多侧重于从作品的语形方面进行形式 分析,在对作品语义的相关研究中,亦多以某一艺术门类为例。 

绘画作品的语言学分析探究 绘画艺术 绘画 第1张

图1(南宋)李嵩 《花篮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研究者往往着重分析其中符号的象 征意义、文化内涵及画家的审美观念。然而,语义的表达依托于 一定的编码规则,因此,艺术语言的编码规则应成为人们关注的 重点。笔者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下,将绘画作品的形式、意义与语 言学中的语形、语义联系起来,以寻找不同文化语境下绘画艺术 的共通之处。 语形是符号的能指,而语义是符号的所指。社会意义上的 约定俗成将能指与所指相联系,消解了它们之间的二元对立关 系。“能指”与“所指”、“语形”与“语义”、“形式”与“意义”这三对 概念和范畴有着可以追本溯源的对应关系。

因此,是否可以用 语言学中的概念解释艺术学中的问题?笔者认为,绘画的本质 是一种语言,艺术学中的形式或许可以与语言学中的语形相对 应;艺术学中的意义或许可以与语言学中语义相对应。艺术学 中的艺术批评是语言学中语用的具体体现,而语境进一步明确 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形式和意 义展开艺术批评,实则是对艺术语言的语形和语义在特定语境 下的使用,即语用。我国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绘 画表现风格。宋代在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趋向 描绘现实的绘画理念,促成了以院体画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 格。宋代之后,文人士大夫逐渐开始追求绘事的闲情雅趣,以绘 画为媒介抒发胸中逸气。

到了明代,董其昌重视文人画,奠定了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体系中的正统地位。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中 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这两种主流风格,可以看出:写实主义绘画偏 重语形塑造,蕴含写意精神的作品更注重语义表达的内在特征。 

一、侧重语形的写实主义绘画 

写实主义绘画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这里的形式可以与语言学中的语形相对应。开展语形学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 进行:一是着重探讨语法结构,二是对纯粹的语言形式进行分 析。文章着重讨论写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的语法结构。语形是一 种能指,要想明确其所指,使用者与接受者需要熟悉符形之间的 编码规则,即语法结构。

绘画作品的语言学分析探究 绘画艺术 绘画 第2张

图2 老安布罗修斯.博斯查特 《花卉静物画》

将这一逻辑迁移到艺术学中,即想要理 解艺术作品传达的意义,观者需要熟悉其艺术语言的编码规则 或表现图式。 具有写实主义特征的绘画作品对语形的编码,是基于人眼 对客观世界的视觉成像而开展的。作为主体的人首先能捕捉的 客体的特征便是物象在视觉方面的外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欣赏潺潺的流水、幽雅的园林、悦耳的曲调、优美的诗篇,能 得到愉悦和满足,首先得益于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美,而美是客 观存在的[1] 。

因此,艺术家在选择对作品艺术语言进行编码的方 式时,往往基于对客观世界的美的感知。不可否认,画家在创作 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将个人感受与情感寄托于画面,从而影响 艺术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但具有写实主义精神的绘画作品,其 画面成像更多地依赖于主体对客体的科学和理性认识。以“主 体-客体”为基本思维方式的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是科学和理性 的哲学前提,主体性哲学与科学和理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故而,西方现代画派都以科学和理性为构成原理[2] 。“非取神即可 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句话指出,不能因为追求意义而 忽视了形式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强调语义而漠视语形。这种蕴 含在宋代院体画中的写实主义精神与西方绘画对科学和理性的 追求有着共通之处。 绘画作品的写实主义特征消解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 绘画之间的文化壁垒。

造物之型,必求精确,需要体现一定的科 学原理,“科学无国界,而艺术尤为天下之公共语言”。同一个物 理性质对应一个所指,纵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能指可能存在很 大差别,但所指只有一个明确的对象。美是客观存在着的,其总 是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3] 。

对于表现同一客体的写实主义绘 画,人们在欣赏时不会因为其材料、媒介的不同,而在意识层面 改变表现对象的物理属性,即不论是油画还是国画,只要其具备 写实主义精神,即便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可以识别画面 中图像的具体所指。这是因为作品中艺术语言的编码规则或句法结构皆建立在科学的、理性的认知基 础之上。如,南宋画家李嵩在绢本上以 工笔技法描绘的《花篮图》(图1)与荷兰 画家老安布罗修斯.博斯查特于1614年 创作的铜面油画《花卉静物画》(图2),这 两幅作品的创作时期不同,所用材料存 在很大差别,画家的文化背景差异明显, 但两位画家在刻画花卉与容器时都尽可 能地还原物象的物理特征,表现对客观 现实的敬畏。 

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生成的图像削弱 了罗兰.巴特图像符号层次结构中“内涵 图像层”的干扰,打破了不同结构、不同 画种之间的壁垒。徐悲鸿正是以这一纽 带沟通了中国写实主义传统绘画与西方 古典主义绘画,将二元对立的文化建设 逻辑转化为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积极 的文化建设逻辑。

徐悲鸿推广素描教 学,以写实理念改造中国传统绘画造型 观,用西方古典主义的概念重构中国的 古代绘画体系。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中 “格物致知”的思想与西方的理性精神对 接,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绘画的转型与发 展。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iHuaZuoPinDeYuYanXueFenXiTanJi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