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畅神”说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价值体现
(一)创作与欣赏的精神互动
“畅神”既蕴含绘画者自身的审美体验、情感抒发与精神传 达,亦包含观画者的感知、体会、想象与理解,是多方精神的契合 与互动。山水画创作不囿于摹写外在物象或拘泥于烦琐细节,更在 于抒发画者的内在精神。宗炳论山水画之功能,即在于借客观物象 实现自我精神的自由、解放与性情愉悦。
王微有言:“望秋云,神 飞扬;临春风,思浩荡。”[6]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人神采飞扬,本 性得到了伸展,身心舒适愉快,仿佛与万物合一。但在尘世中,古 人常有不得已之感,唯投身自然山水,方觉生命可得安放。郭若虚 面对山水图画,淡忘了世俗间的悲欢离合,净化了自己的内心,期 盼和追求完美的心灵。于赵孟 而言,尘世荣华亦如枷锁。他借书 画抒“顾作青松贞”“百无拘系从沙鸥”之情怀,表达对精神自由 的渴慕,竭力挣脱官场桎梏,以求超脱现状,心游万物,为心灵觅 一方栖息之地。 绘画乃须欣赏方得实现其价值的艺术活动。
宗炳“畅神”之 义,既为绘画者创作之动因,亦诠释了欣赏者可从画作中捕捉神 韵、得以畅神。其云:“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 同应,心亦俱会。”[2]若作品既足以传达山水之神韵,又能巧妙处 理自然物象,则观者所睹、所悟即使与画家相异,亦可具异曲同工 之妙。故绘画者于创作中,亦须运巧妙之法,使观者能体会艺术家 之心,达到情感共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即为例证。董其昌 曰:“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观,如 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董氏每得暇,必展卷观览,身心俱畅,自谓借此可神游天地。 “畅神”亦为一种美感效应。欣赏者可从作品中获精神愉悦, 以感性方式体味山水神韵,从直观外在形式中领悟其内在深意。它 使蕴于有形之中的无形情感得以显现,并感发万物,令内在生命力 外化于形貌。山水画作使观者得以从外在形貌中感受其内在精神。 即使未亲历原本自然山水,观者亦可从画作中获得如临真境的审美 体验。
(二)自然与精神的道艺合一
“畅神”既是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契合,亦是精神超脱的极致升 华。作品作为艺术家情感的物化呈现与精神世界的生动表露,借由 山水画创作,成为实现“畅神”的重要载体。宗炳所体认之“道” 并非超越于山川之上的外在实体,而寓于山水之中;山水即道,道 即山水。自然物象在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构建过程中,亦显现出山水 创作所特有的审美意蕴之“场”,使作品臻于畅神写意、体玄悟道 之境。“畅神”不仅令绘画者获得精神愉悦,更在于体悟观道、悟 道通神,使“神”达至寂寥虚旷之境,从而彰显生命本真意义。宗 炳倡“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即便“老病俱至”,他亦能借 观览四壁所绘山水,实现“卧游”之志。人们亦通过欣赏山水画而 体悟神髓,默契真如。“畅神”说不仅在精神与理性层面最早为山 水画艺术奠立基础、指明方向,绘画主体的个人情感意志亦在山水 画的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发挥着深远影响。
“畅神”说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深刻揭示了中国山水画 “道艺合一”的本质特征。在当代语境下,该理论所蕴含的“自然 即道”之哲学观照与“形神互鉴”之创作理念,不仅为传统艺术创 作提供了关键路径,亦对现代艺术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具启示 意义。“畅神”说所倡导的物我交融境界与精神超越追求,恰能唤 醒艺术创作中的人文关怀与生命自觉。此理论体系既是中国传统美 学的智慧结晶,亦为全球化时代构建本土艺术话语、重审艺术本体 价值提供了重要参照。其“以艺体道”的文化基因,将持续滋养山 水画的当代转型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慧远. 游石门诗序[M]//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3册. 北 京:中华书局,1983:339.
[2]宗炳. 画山水序[M]//潘天寿. 中国绘画史.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1:49.
[3]李道平. 周易集解纂疏[M]. 王承弼,整理.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11:124.
[4]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M]. 修订版.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28.
[5]宗白华. 宗白华美学33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200.
[6]王微. 叙画[M]//陈传席. 六朝画论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 社,2015:177.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