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画的发展,百余年来总是争论不断,有“变 革者”主张中西融合以“彩墨画”代之,有“改良者”诉 之于“新水墨”拓展,也有“坚守者”重视固本传统而以传承创新为宗旨,当然也不乏全盘否定的“废弃论者”,扬 言中国画已气息奄奄穷途末路。相对于作品实践,种种论争 必须有所依附,得中国画创作的支撑、印证,否则谁也说服 不了谁。当今中国画理论争执尚未到可以引领绘画实践发展 而让人信服的时候。
王秉初 清香 85cm x 68cm
王秉初数十年来一方面从事基础教育,贡献有目共睹, 为专业院校输送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他个人的创作亦大有可观之处,当刮目相看。往大处说,中国画之所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浓郁的氛围,与基层美术工作者关系甚大。王秉初没有写过什么理论讨论的文章,但不等于他不关心这场讨论,他是画家,他是以实际的作品说话,用这种方式参与了中国画发展方向的大讨论。
王秉初 清香 85cm x 68cm
此次出版画册,王秉初执意传统花鸟画的作品一律不 收,工笔花鸟以后也不会再画了。倒不是跟传统过不去,而 是认为那些作品是自己学习中国画的阶段成果,现在他要拿 出后阶段新东西给大家看,听取意见,请老同学和美术界同 仁品评。
考察王秉初的艺术道路基本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传统绘画,打实国画基础。
少年王炳初师承本地商敬诚先生,学陈白阳、周之冕一路。白阳擅水墨大写意,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周之 冕则以勾花点叶著世。商敬诚师1946年人学国立艺专,与朱 恒有(朱恒)同班,得潘天寿、黄宾虹亲炙,毕业后一直执 教于嵊县长乐中学,为家乡培养了许多绘画人才,除了王秉 初,曾任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省美协副主席、浙江 画院名誉院长的花鸟画家张浩也是他长乐中学的学生,浙江 美院曾有意调商敬诚回校任教亦未能成行,其画笔墨老辣, 自成风格,其人德高望重,有口皆碑。王秉初1962年考人浙 江美院中国画系,那一手姻熟的陈白阳花鸟令同窗欣羡自然 不足为奇了。大学里他接受了更加严格的传统国画教学,后 来着迷于吴昌硕的大写意笔法,追求气势雄强,古拙浑厚, 书法则攻颜真卿一路。所以他既有《公社新渠道》一类工笔 画,也有人选全国美展的《墨梅》一类传统大写意花鸟作 品,至此为王秉初习画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研习民间艺术,染指西方画法。
文革期间的乡村中学,教师匮乏,课程删减,美术被其 他学科挤压,王秉初教语文、又教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 甚至用钢板刻了两年蜡纸,将近11年没有画画。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那个时期专业人才几乎都有类似的经历。可喜的是,他没有忘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1984年由于市场有需求,他在石璜中学办起了工艺美术班,这在省内尚无先例, 招生、考试、录取等均由他一手操办。接着木雕班、服装班一个个都办了起来。经过一些美术训练的学员在社会上尤其是艺术产业中有明显的优势,因而越办越红火,石璜中学也一度更名为嵊州市工艺学校。王秉初为学生设立三门课:素描、色彩和图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a-jia-wang-bing-chu-qi-ren-qi-hua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