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画家王秉初其人其画

书画艺术网书画创作2017-12-21 19:0976750
其实王秉初在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当学生时并没有花时间学过素描、色彩和图案,此时促使他开始了边学边教;同时接触了大量民间艺术。没想到这次染指西画和“问津于门神、木 雕”却对他自己的创作产生了影 响,当他重新拿起毛笔时,思考如何使传统花鸟画有新的面貌, 西方绘画和民间艺术就给了他丰富的养料;而且构图形式和色彩开始有了新的感觉,民间木雕、 工艺的装饰因素慢慢呈现于画面...

其实王秉初在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当学生时并没有花时间学过素描、色彩和图案,此时促使他开始了边学边教;同时接触了大量民间艺术。没想到这次染指西画和“问津于门神、木 雕”却对他自己的创作产生了影 响,当他重新拿起毛笔时,思考如何使传统花鸟画有新的面貌, 西方绘画和民间艺术就给了他丰富的养料;而且构图形式和色彩开始有了新的感觉,民间木雕、 工艺的装饰因素慢慢呈现于画面。这第二个阶段对于王秉初来 说也还是采蜜作茧的阶段,他什么都画,甚至于借鉴西方当代艺术尝试搞些特技,在墨水中加洗衣粉或洗洁精,然后施以泼墨泼水,让墨韵呈现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有新意也有失意,种种尝试展现了他求新的欲望,却并未找到满意的路子,他摸索着踽踽独行,时而向前,时而倒退,依然是迷茫。何时才能觅见希望的曙光,他等待着破茧成蝶。我觉得王秉初自己有一段话也许可以 概括其一、二两个阶段,这是他二十年前第一本个人画集扉页寄 言:“奔走于老缶门下,问津于门神、木雕。百姓有谚:‘羊百 草。’我就是这样一只羊。”王秉初生于1943年,正是癸未羊年, 也算得是一头倔强的老公羊了。

不满足于传统梅兰竹菊画 法的金科玉律,王秉初开始扩展视野,注意审美发现。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他的荷花系列,用画面记录“藕花深处”之妙。不禁让人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种“日暮”“沉 醉” “不知归路”的感受,甚至于小舟误人茂密的荷千莲叶下面,忽然间满眼的绿,醒目的荷,白的红的,饱满、娇嫩、水珠欲滴,还有那禽鸟,静栖的、 惊飞的。无论是花朵还是想象中静居其间的禽鸟,这画面的主体分明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墨写 的荷叶枝干纵横交错,大片的黄 色、橘红色是荷丛外面的阳光,有日落的斜辉,也有正午的骄阳,还有阴天莲叶蔽日的石绿色调以及秋风乍起的通透之 感。花亦自有含苞待发者,或正值怒放者,同样还有残秋余馥的低头者。林林总总,各有情趣,又取了不同的画题:《秋光烂漫》《莲风遽起》《翠帷半窥》《叶底熏风》 《雨润芳姿》《残秋余馥》《闹红一舸》《香韵秋池》《莲塘霞光》,全是人的感觉。 同样翠鸟有伺猎扑食者,则取画题《深溪伺猎》;休憩安详而双双成对者,则取《秋波俪影》;泛游成双者自然得其名《苇塘双泛》。

这里传统花鸟画的借喻、移情、寓意及拟人化的手法都用上了,但形式是新的, 章法上四面出枝、层出不穷,笔墨也颇为丰富,色彩也更艳丽了。所以此类作品不乏形式感、现代感,没有不中不西的感觉,与传统似曾相识,与西画若即若离,十分巧妙。

第三阶段,涉足热带雨林,捕捉造化神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家必须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机, 捕捉美感。2000年他随商敬诚先生应邀出席海口的“全国二十个城市画家写生暨展览” 活动,第一次南行,王秉初立刻被海南岛的植物所吸引。那种热带雨林所特有的植被, 茂密浓重,色彩艳丽,摇曳多姿,与他家乡迥然有别。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努力捕捉热带丛林中的原生态的美感,画了许多写生作品。正是这次南国之行改变了他的画法和题材,看似偶然其中却蕴含着必然的成分。

他意识到转机来了,于是接二连三南下采风,福建、云南、海南、泰国、老挝、 缅甸,几乎毎年去一次,至今已愈13个年头了,退休给他带来了诸多方便。他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奥妙,钻进了遮天蔽曰的丛林,寻找各种美的感觉和趣味,妙悟通常难以触摸的神秘,拍摄了上万帧照片,收集了各时间段,各种不同植物的生长图片和资料。在深圳他又买到两本摄影集,在图片时代当然不能拒绝享受时代带来的便捷,他的儿子成了自己最好的助手和搭档,父子俩兴趣相同,浸润其里,乐在其中。

王秉初选择了热带兰、榕树、木棉等作为新的画材。其实这种题材过去也有人画过,譬如赖少其先生晚年在广州就有相当精彩的作品,当时没有展览,也没有出画册,一般人并不知道。王秉初决意要画出热带植物的神韵和大自然的神功,他开始采用兼工带写的技法进行表现,不过瘾,最后还是走大写意的道路。他原本就具吴昌硕以金石书法人画之长,对颜真卿行书笔意也有研究, 所以扬长避短,求异求变。

他借西画的满构图特点,力求饱满充实而一变传统花鸟的的清灵明豁; 取方构图,改变传统中国画的长宽比例;往往取一个局部而不是全景,增加装饰性现代感;并借鉴山水画的技法,还用了花鸟画不经意的许多山石皴法,有皴有擦,用积墨表现肌理;用色大胆,常常是大块石绿、桃红、藤黄的映衬, 绚烂而不艳俗。总体感觉作品气格硕大,厚重强烈,有震撼力,特具自己的面目。他既不是吴昌硕、齐白石一路,也不是扬州八怪、徐青藤一路,自然亦非潘天寿的路子。他与他的同学全部拉开了距离,因此2012年10月同届同学在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时,在众多名画家的优秀作品中他的作品显得特异、鲜明,学生时代的王炳初画风已面貌全非,而性格还是那样内向,不善言辞。

著名美术史家王伯敏先生早就赞其“笔致奔放,乱而不乱;似不经意,而又极经意,得如此上乘之法,实在不容易。”学长卢坤峰先生曾评其画:“用墨用色不拘泥一草一花的浓淡变化,而讲究大块的黑与白、疏与密、粗与细、冷 与暖的对比,画面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章法上突破了前人的陈规,经常是四面出枝,画面丰富饱满,给人以意境开阔、布局完整之感,很不容易。”

如今老同学相见更是欣喜,姜宝林深 情地说:“他的大写意更放了,笔画更精 到了,语言更丰富了,手法更多样了,形 式更现代了。古人云,人品既高,画品不 得不高。王炳初即是。”著名花鸟画家何 水法也称其作品:“颇具生命力,显得生 动而丰富有逸趣。”

有一位80多岁的花鸟画老教授把他拉 到边上,悄悄地说:“你应该到北京去办 个展。”王秉初还是笑笑,摇摇头。但王 秉初是明白人,他说过:“我的创作远未 结壳,现在正处于成熟期,未来五年,我 将专心绘事,创作出系列大作品。”说得 对,他的创作没有结壳。他说潘老的画不 敢学,风格太强,齐白石也一样,学了不 容易跳出来。但我认为他还是学了,学潘天寿他学的是精神,譬如潘天寿的雁荡山 花,摆脱了传统花鸟画谱的局限,从表现 折枝花卉走向表现大自然中花鸟山水的生 机勃勃。王秉初也注重自然造化的展现, 特别是着力于局部的原生态表现,尽力捕 捉造化神功,巧夺天工展现大美。

他的作品印成画册似乎尺幅不大,其 实除了四尺对开,六尺对开,也有横卷三四米长的,甚至五米宽二米高的巨幅, 这些作品更是气势磅礴,气韵生动。其中 《雨林深处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之 四,画了又画,仍然意犹未尽。

当然,也有论者认为他“整体上并未 完全摆脱商、吴两大画派对他的影响,而 达到一种自由的表达境界”;可有的却认 为他已经放开了,重要的是有些局部粗糙 了些;有同学希望他在画中再增加些书法 用笔的长线条,用最传统的笔墨来表现, 这本来就是他的长处;也有人以文人画的 要求希望他在诗文传统国学方面再丰厚自 己。对于这些善意的提醒他十分感谢,但 按他的性格,我想凡是符合既定目标的他 会吸取,反之则一如既往。

所以,有一位花鸟画学长、著名花鸟 画家看他的展览先后来了三次,没多讲, 临别说了三个字:“画下去。”这正是我 也想说的,继续画下去,尽其所能捕捉造 化神功,并以此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a-jia-wang-bing-chu-qi-ren-qi-hua_4.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