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核心表现语言,承载着画家情感与审美判断,是山水画艺术境界的具象化表达。本文以董其昌《葑泾访古图》为研究对象,结合南朝谢赫“六法”、五代荆浩气韵理论及清代方薰画论,剖析其笔墨美学的内在逻辑。通过“气韵生动”理论框架,阐释董其昌“笔气”与“墨气”的辩证关系:以书入画强化笔触书写性,墨色层次彰显虚实相生,二者交融形成“清韵”“情韵”的文人画特质。结合《葑泾访古图》的技法实践,揭示其师古而不泥古的笔墨创新,论证董其昌如何通过禅宗意趣与“南北宗论”,将笔墨提升为文人精神的载体,最终实现“以气生韵”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笔墨美学;气韵生动;文人画;南北宗论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既是艺术境界的反映,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为中国绘画之精髓,笔墨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并承载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一、气韵与笔墨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六法”后,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首次将“气”与“韵”析为独立美学范畴,构建了“气韵二元论”的理论体系。荆浩提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1],强调主体精神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而“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1],则指向艺术形象超越形似所呈现的超然意境。(图1)至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进一步深化此论,既肯定“气韵生动”为绘画核心标准,更以本体论视角强调“气为韵本”——“气”通过笔墨载体转化为可视的韵律节奏,“韵”则作为“气”的外化形态而存在,二者构成“本末相生”的哲学关系。换言之,“气”是笔墨语言的内在生命力,无“气”则“韵”失其根源;而中国画中“气”的物化表达,正依托于笔墨的技法体系。
图2 明 董其昌 葑泾访古图 80cm×2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笔与墨的辩证关系,实为“气韵”理论在技法层面的投射。张彦远“骨法用笔”论奠定了笔法的主体地位,强调“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2],其独立审美价值随“以书入画”理念的发展而强化。墨法则被视为笔法的延伸,所谓“墨由笔出”,揭示二者主从关系——笔为主导,墨为从属。故传统画论有“宁可有笔无墨,不可有墨无笔”之训,实则是以笔驭墨、以气统韵的创作观在技法层面的具象化表达。
二、笔气与墨韵
荆浩于《笔法记》中构建了“笔气论”,提出“气者,心随笔运”,强调主体精神通过用笔实现“心手相应”——笔触随心意流转而生发节奏,其核心在于“以心驭笔,以笔载气”。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进一步将笔法提升至“形神论”高度,主张“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指出“骨气”的实现须依托书法性用笔:通过中锋行笔的力度控制与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使物象既具形似之准,又得骨力之刚,此即“全其骨气”的笔墨真谛。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出“活墨”与“死墨”的辩证观。所谓“活墨”,实为笔气灌注于墨迹的产物——画家以“一气呵成”的连贯笔势落墨,通过枯润相参、积墨叠加(通常二至三次)的技法,使墨色既见层次又不失气脉贯通。这种“笔带气行,墨随韵生”的创作过程,本质是主体生命气息在画面中的物化投射。
图1 五代 荆浩 雪景山水图 138.3cm×75.5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华琳于《南宗抉秘》中深化了笔气对墨韵的统摄性:善运笔者,一砚之墨,浓淡干湿悉由心造;拙于笔者,纵五色备陈,终成死局。其论揭示:笔气的强弱直接决定墨韵的品格——擅运笔者通过提按、疾徐的节奏调控,使墨色在纸面自然晕染,形成“墨从笔出,韵因气生”的审美效果;反之,无笔气支撑的机械敷墨,即便追求浓淡变化,亦难免有“板滞无神”之弊。
三、董其昌山水画之笔墨
(一)董其昌的笔墨美学
提起笔墨,不得不说到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文人画集大成者。其绘画艺术承袭董源、巨然之苍润,融黄公望之萧散、倪瓒之简淡,形成“明净隽永,温和淡远”的笔墨风格。作为“华亭画派”领袖,他首创“南北宗论”,以禅喻画,主张“南宗”文人画以气韵胜,其画论与创作重构了明末清初山水画的美学范式。
图3 明 董其昌 云锦淙图 56.2cm×36.2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董其昌曾提出:山水画的妙处在于写意的水墨。他认为,如果仅仅准确描绘出山水的外形,那就无法体现出气韵。因此,他赋予笔墨以气韵的概念。董其昌的气韵理论包括“笔气”和“墨气”两个方面:“笔气”意味着用笔要自如而不拘束,而“墨气”则要求墨色浓淡、干湿适宜,使得画面中的物象充满生动的气息。
董其昌将创作过程本身视为美学实践,其“书写性”用笔并非单纯技法,而是禅宗“顿悟”思想的物化——用笔时的率意与不可修改性,使画面既具“清韵”之雅致,又含“情韵”之生机。这种“即笔即心”的创作观,使笔墨超越工具属性,升华为文人精神的载体。
(二)《葑泾访古图》的笔墨之美
董其昌的早期作品留存稀少,《葑泾访古图》(图2)被视为他艺术风格初步形成的代表作。此图创作于壬寅年初春,即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画面左上角有题字为证。当时,董其昌与进士顾际明从嘉兴访友归来,途中遭遇大雨,被阻于葑泾。在此地,他们观摩了古人留下的艺术瑰宝,深受启发。董其昌触景生情,灵感涌现,遂绘制了这幅画作。
董其昌的《葑泾访古图》展现了他卓越的笔墨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画中物体表面墨色醇厚,层次丰富。画家运用多种笔法,呈现出浓淡相宜的墨色变化,使得画面形象更加立体且饱满。此画近景以茅舍为主,周围环绕着小丘和老树,其中老树的叶子施以浓墨,与茅舍的简洁线条形成鲜明对比[3]。画家在近景右下角巧妙地留下空白,象征着茅舍前的空地,展现了他独特的用墨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老树的描绘精细入微,通过对不同墨色的运用,使得老树形态各异:右侧枝干苍劲古朴,中间枝叶稀疏,使用淡墨绘制,而左侧的树冠则通过浓墨点缀,使得整幅画作鲜活生动。董其昌基于“师古”的理念,通过“以书入画”的方式,将书法中的笔触技法深深融入其创作,这种技法在皴、擦、点等多种绘画技巧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他对山水画的技法要求极高,作品中的墨色在深浅、干湿之间呈现出自然的过渡,其意境丰富且充满韵味,无须过分雕琢或追求独特。(图3)结语综上所述,《葑泾访古图》作为董其昌艺术风格转变阶段的代表作品,以其简练自然的笔触,呈现出一种纯真朴实的艺术气息。
董其昌的书画艺术中,深藏着丰富的珍宝,他的笔墨语言蕴含了丰富的研究价值。中国绘画史上的笔墨观念不仅是历代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画艺术魅力的核心。为了深入发掘其内在价值,今天的创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笔墨的材质特性,理解不同画家对笔墨的独特运用方式,以及这些运用方式如何形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4]
参考文献
[1]荆浩. 笔法记[M]//周积寅. 中国画论大辞典.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50.
[2]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 朱和平,注译.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34.
[3]魏赢. 董其昌《葑泾访古图》风格探析[J]. 美与时代(中),2023(9):61.
[4]任贤义. 中国画笔墨观念的形成与嬗变[J]. 美术教育研究,2024(18):2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dqcsshzbmmyfgtwl.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