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创作再次出现式微

明清流派印章这两座高峰。如何攀登?如何逾越?课题是艰难的。秦汉玺印风格的形成,是由当时通行文字(古籀、小篆、汉隶)和淳朴的文风(民风)所决定的。客观地说,当时的印工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翻铸的仅是实用的印章会有那么...
书画赏析 2017-05-18 17:41 0 1442
篆刻艺术创作再次出现式微

浅析程庭鹭的篆刻艺术

程庭鹭(1797—1859),字序伯,号蘅乡。又有垿伯、篛盦、篛翁、鹤槎山民等别号,江苏嘉定人。擅书画篆刻。作画笔法清润而显苍浑,近似李流芳。篆刻宗“浙派”。著有《小松圆阁书画跋》、《小松圆阁印存》、《红蘅馆印...
书画赏析 2017-05-18 17:38 0 5093
浅析程庭鹭的篆刻艺术

尚扬油画

《爷爷的河》尚扬近照《黄河船夫》       中国油画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转变,包含了多种原因。其中跟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有关,也跟部分油画家的个人经历有关。从他们个...
书画赏析 2017-05-18 17:23 0 3390
尚扬油画

对鸟虫篆印创作的思考

仁者寿放意山水乐万年(附边款)夺得千峰翠色来(附边款)得乐刀丛墨海(附边款)     鸟虫篆印源于战国,盛于两汉,复兴于明清。在以实用印章为主的秦汉时期,鸟虫篆印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开始被人们重...
书画赏析 2017-05-18 17:17 0 2491
 对鸟虫篆印创作的思考

品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2)

二、《四十二章经》和《自叙帖》书写习惯的比照实际上,《四十二章经》的书写地点,无论是在“京兆长安”还是浙江温州的“雁荡山”,似乎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时隔不到一年,怀素的书写习惯怎么竟然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不...
书画赏析 2017-05-18 17:15 0 4039
品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2)

李可染人物画欣赏

《采莲图》《醉翁图》《寒山拾得》       《采莲图》  《采莲图》应当是据唐诗意而绘。传统文学中有“采莲曲”,是梁武帝萧衍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之一。以“采莲曲”而赋诗...
书画赏析 2017-05-18 17:08 0 2677
李可染人物画欣赏

董其昌草书《王维五言绝句》轴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有一本书颇为流行,那就是廖静文女士的《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这本书,被当做爱国主义教育读物,广为发行,一时洛阳纸贵,影响巨大。在这本书中,明代的大书画家董其昌几乎被当成反面人物,徐悲鸿先...
书画赏析 2017-05-18 17:06 0 5441
董其昌草书《王维五言绝句》轴

品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

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局部 一、关于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的创作地点  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开头见“沙门怀素书”,结尾有“大历戊午秋九月望日时在雁荡精舍”落款。查大历丁巳年为公元777年,大历戊午年为公元7...
书画赏析 2017-05-18 16:33 0 3857
品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

涓流此山下 谁识去无穷

《涓流此山下 谁识去无穷》张树立  作为一名画家,若能潜心学术、静修素养,在其作品中必定有所体现。北京画家张树立的作品就验证了这一点。对于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对传统文脉的继承,二是...
书画赏析 2017-05-18 13:13 0 1626
涓流此山下 谁识去无穷

裘缉木与他的没骨花鸟画

裘缉木的没骨花鸟画作品《南岛情》裘缉木的没骨花鸟画作品《竹韵》   清初恽南田曾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近日拜读浙江画家裘缉木的花鸟画作品,感慨不已,惊...
书画赏析 2017-05-18 13:07 0 2973
裘缉木与他的没骨花鸟画

气韵生动《梅下横琴图》

杜堇的《梅下横琴图》 “气韵生动”的画作是匠心独具的绘画者绘制出来的。绘画者用精妙的笔墨语言、丰厚的艺术学养绘制出“气韵生动”的作品,被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欣赏者感知。这样的互动,使“气韵”得以跨越时空,将相距千...
书画赏析 2017-05-18 13:04 0 3553
气韵生动《梅下横琴图》

紫砂壶怎么分好坏

      古紫砂壶不仅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工艺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经常价值。因此,假冒古董紫砂壶屡见不鲜,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别方法,选购时才不致上当。  1.掌握古壶的...
书画赏析 2017-05-18 13:02 0 1513
紫砂壶怎么分好坏

造化与笔墨并行

明代学者、画家董其昌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句话强调了“师前人”与“师造化”的先后顺序,可谓真知灼见。凡是有过绘画经历的人都知道,不掌握规范的程式性的程序而直接面对自...
书画赏析 2017-05-18 12:59 0 2206
造化与笔墨并行

顾安的《竹石图》

 ——顾安的《竹石图》古代画墨竹的画家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宋代的文同。自南宋以后,画墨竹的画家日渐增多,如王庭筠、吴镇、柯九思、顾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顾安是元末时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画墨竹已成为文...
书画赏析 2017-05-18 12:56 0 3652
顾安的《竹石图》

陆广的《丹台春晓图》

元代山水画家陆广,字季弘,号天游生,吴(今江苏苏州)人。画山水取法黄公望、王蒙、以消散幽淡为宗。亦能诗,工小楷。有评论认为,其艺术成就在徐贲、曹知白之间。陆广所作的《丹台春晓图》(见右图),纸本,水墨,纵61·...
书画赏析 2017-05-18 12:54 0 4078
陆广的《丹台春晓图》

墨彩淋漓,自得天真——吴作人的《池趣图》

中国画向来讲究笔墨趣味,崇尚笔情墨韵,这是中国艺术独有的审美体验方式。中国画的笔和墨本身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特殊的韵味。尤其是墨的使用,自张璪、王维之后更是为文人所重。中国画“墨分五色”,画家对于水和墨的关系的细...
书画赏析 2017-05-18 12:37 0 6679
墨彩淋漓,自得天真——吴作人的《池趣图》

礼赞勤劳朴素的劳动者——关山月《老石匠》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早年曾随高剑父习画于“春睡画院”。在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一直禀承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将其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和...
书画赏析 2017-05-18 12:35 0 2404
礼赞勤劳朴素的劳动者——关山月《老石匠》

娇羞默默同谁诉——王叔晖《林黛玉》赏析

《林黛玉》是王叔晖1978年初创作的,从起稿到完成大约只用了十几天时间,这在王叔晖的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或许这是由于林黛玉的形象已在她心中蕴藏多年,创作欲望强烈,所以能够一气呵成之故。王叔晖在创作《林黛玉》时已6...
书画赏析 2017-05-18 11:00 0 3684
 娇羞默默同谁诉——王叔晖《林黛玉》赏析

吴徵的《五色梅》

 生机勃发内涵气韵——吴徵的《五色梅》中国画以梅为画题的历史不下千年,早在宋代就有仲仁和尚和扬无咎,尤以明代的王冕的成就最大,还有清代金冬心也是画梅好手。现代画家吴徵的《五色梅》继承传统,并有新的创造...
书画赏析 2017-05-18 10:50 0 2324
吴徵的《五色梅》
shuhuayishu

shuhuay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