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蕴藉名千载 以经换茶雅趣多·仇英《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赏析
仇英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 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 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 仅以画取胜,且常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 仇英在自己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他出身工 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画,并 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 器重。据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 于横翁(文征明)。”此外,仇英拜周臣门下学画, 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 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 度十分认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画入微。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是国画、书法合璧 之作,仇英作画,后有文征明作书,双美并现, 堪称国宝珍品(本文仅欣赏仇英所作换茶图部 分)。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明·仇英 绢本 22cm×77.2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根据收藏家王世懋之题跋可知,此图是仇 英应当时昆山收藏家周于舜之求而作,描绘了元 初书画家赵孟頫写《心经》与和尚换茶的故事。周 于舜因获得赵孟頫的“写《心经》换茶诗”,而不 知其所写《心经》流落何处,于是请仇英依诗意 而作画,同时请文征明在画卷后以小楷书写《心 经》以代赵孟頫原作。
王世懋后来自周于舜家得 此画卷,见它与自己所藏之赵孟頫《心经》正好是 两美之合,遂在画卷中文彭与文嘉题识之后再增 题跋语,叙述仇英作画及文征明写《心经》之缘 由,使周于舜请仇英作图原委大白于世。 图中文征明长子文彭题跋云:“逸少(王羲之) 书换鹅,东坡书易肉,皆有千载奇谈。松雪以茶 戏恭上人,而一时名公盛播歌咏。
其风流雅韵,岂出昔贤下哉。然有其诗而失是经,于舜请家君 为补之,遂成完物。癸卯仲夏,文彭谨题。”文 征明次子文嘉的识语云:“松雪以茶叶换般若, 自附于右军以黄庭易鹅,其风流蕴藉,岂特在此 微物哉?盖亦自负其书法之能继晋人耳。惜其书 已亡,家君遂用黄庭法补之。于舜又请仇君实甫 以龙眠笔意写《书经图》于前,则此事当遂不朽 矣。癸卯八月八日,文嘉谨识。”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最早著录于乾隆时 期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中,标题为 《仇英画换茶图文征明书心经合璧一卷》。题识 云:“二幅画幅,纵六寸五分,横三尺三寸。设 色,画松林、竹篱。松雪据石几作书,恭上人对 坐。后设茶具、炉案。侍童三。款,仇英实父 制。钤印二,十州、仇英之印。书幅,金粟笺本。纵如前,横九寸七分。楷书《心经》,嘉靖 二十一年,岁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书于昆山 舟中,征明。钤印二,停云、征明。”
此作用笔精爽纯熟,用色明丽艳逸,不失 秀雅温润之气。图中,右前方为赵孟頫在松林树 下据石几而坐,似乎才将纸摊开,手握毛笔而侧 身看着右后方的侍童。侍童手捧茶笼(里面装有 茶包),向赵孟 走去。石几前坐有一僧,面向 画纸,即是题识上所说的“恭上人”中峰明本禅 师。中间松林不远处的侍童,正手执蒲扇,蹲着 煮水煎茶,旁有炉案、茶具。图之左侧更远处有 一侍童,手捧一大捆寺院收藏的经卷和书画,正 向这里走来,显然是奉了师傅之命,取来请赵孟 鉴赏的。侍童的身后有两只喜鹊正在圆台上觅 食,更添一段意趣。
仇英并没有见过赵孟頫的模样,而他创作的 赵孟 形象,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作品拖尾 有一段武进人费念慈的题跋,题曰:“图中松雪 像,与《本传》所言不同。”《本传》当是《元 史·赵孟頫传》中对赵孟 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赵孟頫 被仇英描绘成一个额头高高、似乎略有脱 发的模样。不过,费氏紧接着在题跋里又写道: “前有提举杨叔谦画像亦作广颡,与此正同。知 十洲必有所本也。”杨叔谦是与赵孟頫同时期的 人,与赵孟頫熟识,他所作的赵孟 可能就是仇英 所画形象的最初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中峰明本禅师与赵孟頫之间的交往,颇能反映元代士大夫参禅问道 的现象,这是禅师与士大夫精神相通的表现。从 宋代开始,文人士大夫就有与僧、道之间交往悠 游的习惯,至元代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明本禅师 (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 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
明本 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 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 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元仁宗 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时 人对中峰和尚敬重有加,赵孟頫更以弟子礼师事 之。赵孟頫在与中峰明本的信札中多次提到彼此馈 赠茶叶、药品等礼物,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亲密 关系。
赵孟頫写《心经》,明本和尚赠茶为润笔, 实为通行习俗,而不能说是一种买卖交易行为。 其实赵孟 写《心经》,不光是为换茶,更重 要的原因是想皈依佛道,虔敬三宝。当时朝臣对赵孟頫亡宋宗室的猜疑和排挤,以及世人对他仕元为 官的鄙视和指责,促使他将精力投入书画艺术中, 并倾心于佛道,希望从佛道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元史》载赵孟頫 :“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 及。”赵孟 一生抄录了大量的佛教经卷,流传于 世的多达八十多册(卷),仅《金刚经》就十一次, 有十二册。此外,《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圆 觉经》《无量寿经》等,他也都多次抄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ouYingZhaoMengXieJingHuanChaTuJu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