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鹦鹉图》是宋徽 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 画,通篇图、题句和跋较为完 整,堪称三绝珍品。画上钤有 元文宗“天历之宝”印,清戴 明说、宋荦藏印及清乾隆、嘉 庆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现藏于美国波士 顿美术馆。
《五色鹦鹉图》写实水 平极佳,用色和谐,绢素质 地一流,虽时代久远但依然华 贵。画幅右侧,赵佶以瘦金书 题文及七律诗一首:“五色鹦鹉来自岭表。养之禁 ,驯服 可爱。飞鸣自适,往来于苑囿 间。方中春繁杏遍开,翔翥其 上,雅诧容与,自有一种态 度。纵目观之,宛胜图画,因 赋是诗焉。天产乾皋此异禽, 遐陬来贡九重深。体全五色非凡质,惠吐多言更好音。飞翥 似怜毛羽贵,徘徊如饱稻梁 心。缃膺绀趾诚端雅,为赋新 篇步武吟。”幅上落款仅剩 “制”“并”二字和残损的花 押。据赵佶《祥龙石图》《瑞 鹤图》卷后的款书内容,可以 推定此处缺损的字应为“御制 御画并书”,押署“天下一 人”,并在“制”字处钤朱文 印“御书”。
《五色鹦鹉图》北宋·赵佶 绢本设色 53.3cm×125.1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五色鹦鹉图》乃为国 祈祷鸿运而作,以工笔的形式 完成,显得郑重而热烈喜庆, 充分表达了赵佶的虔敬心情。 此作表现手法工致,清新而见 笔:图绘折枝杏花两枝,一只 五色鹦鹉侧身栖于盛开的杏 花枝头,鹦鹉嘴厚、眼圆、颈粗,羽翼齐整,足趾有 力,显得心满意足,无忧无 虑;虽未用“生漆点睛”,但 鸟目层次丰富,栩栩如生,羽 毛层染立体感强烈,身体重 心、比例准确;鹦鹉红色部分 虽着色富丽,却艳而不俗、色 彩沉着,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绘 画技巧和情趣。
杏花或侧或 卧,或正或背,或大或小, 或蓓蕾初成,或繁花正盛,或 团簇,或散落,极尽姿态。 画家先以淡墨勾出花瓣与花 蕊轮廓,后以白粉层层渲染, 花萼则略加勾勒,再以浅绿敷 色,层层包裹,更加映衬出杏 花的繁茂、饱满和热烈。花气 鲜嫩浓郁,姿态各异,似从绢 上跃然生出。树叶虽尚未长 出,却偶见点点绿头,春意 盎然。 鹦鹉在古代被视为智慧 之鸟。据图中赵佶所言,鹦 鹉能“惠吐多言”,系祥瑞之 禽。画中鹦鹉来自遥远的“岭 表”,即今广东、福建一带。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曰: “容管廉白州产秦吉了,大 约似鹦鹉嘴,脚皆红,两眼后 夹,脑有黄肉冠。善效人言, 语音雄大,分明于鹦鹉。以熟 鸡子和饭如枣饲之。或云容 州有纯白者,俱未见之也。” 可知岭表是盛产奇异鹦鹉之 地。 鹦鹉与杏花是花鸟画中的常见题材。据传,仙人居 住的地方栽有杏花。唐代张籍 《寻仙》中云:“溪头一径入 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故 而杏花被道教视为“仙花”, 常被用作道教吉语。
杏花甚至 还成为仙人的食物,西汉《西 京杂记》中记载:“东海都尉 于台,献杏一株,花杂五色, 六出,云仙人所食。”此外, “杏”在道家活动中有一定的 象征意义,如杏坛为道家修炼 处或道观。白居易《寻王道士 药堂因有题赠诗》曰:“行行 觅路缘松峤,步步寻花到杏 坛。” “五色”为青、黄、赤、 白、黑,象征五个方位。
按照 道教的阴阳五行说,祭祀五谷 之神的社稷坛里应摆放五色 土,象征天下。赵佶笔下的五 色鹦鹉与社稷坛里的“五色” 大体相同,如头顶、眼后为黑 色,颈部上方为白色,背部和 翅、尾、腿为青色,也许是为 避免与黄绢同色,鸟腹毛色改 为橘黄色。赵佶以“五色”向 诸朝臣表明此系“天产”“异 禽”“非凡质”,乃“端雅” 也,预示着国家社稷出现祥 兆。正如《宣和画谱》中所 云:“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 间,阴阳一嘘而敷荣,一吸而 揪敛,则葩华秀茂……而粉饰 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 目,协和气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JiXiangDuanYaFuGuiPingAnZhaoWuSe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