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张雨晚年书法风格
张雨早年在茅山做道士,进京时受到赵孟 的赏识。李日华《六研斋三笔》云:“张伯雨书性 极高,人言其请益赵魏公,公授以李泰和《云麾 碑》,书顿进,日益雄迈。余以为魏公平日学泰 和,得其舒放雍容,而伯雨独得其神骏,所以不 同。吾非短赵,赵学胜,张资胜,此骨髓之论,未 可与掇皮者言。”[19] 对张雨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称其是由赵体入而师李北海,天资卓绝,独得 神骏。
张雨《自诗册》后有高启跋称:“贞居早学书 于赵文敏,后得《茅山碑》,其体遂变,故字画清 遒,有唐人风格。”《茅山碑》即唐张从申书《玄静 先生李含光碑》。杨士奇《东里集》曰:“从申书法 出二王而与李北海仿佛,昔人评其书独步江外。此 碑在茅山,盖唐行书之得名者。”[20] 张雨在茅山做道士,《茅山碑》又与李北海书风相似,故张雨青睐 《茅山碑》是顺理成章的。
至正二年(1342),张 雨结识了杨维桢。杨维桢的烂漫不羁、放浪形骸深 深影响了张雨晚年的诗和书,遂使其不时流露出放 纵肆意之笔。 刘先生在文章中说,自己对《自诗册》提出质 疑,最根本的原因是认为它“不类张雨书法”。他 通过将《自诗册》与故宫博物院藏张雨《二诗帖》 的风格进行比较,认为“此帖(《二诗帖》)虽不 知为张雨何年书迹,然书法极佳,正可见张氏书法 本色。其书既有赵孟 书法的特点,又具唐人楷法 的紧劲严整。笔法沉着,又有遒媚的风姿。相比之 下,《自诗册》虽杂具行、楷诸体,却看不出上述张 氏书法的特点,时时出现的尖锋笔,是张氏书法中 绝不见的,此是临写者露出的本来面貌”。
图 10 张雨《自诗册》原注第 5、56、62 页
书画作品水准本身诚然是鉴定的首要标准,但 认为《自诗册》差到只是明人临作的水平,笔者是 持反对意见的。从传世的《自诗册》残本来看,由 于五十五首诗的书写时间是在至正五年(1345)春 夏之间,非一时写就,故前后各诗的单字大小、书 写状态以及风格节奏也并不完全统一(图 10)。《二诗帖》所写时间既无从考,内容又少,刘先生将其 与写了五十五首诗的《自诗册》进行风格比较,证 据力未免不足。
而刘先生在考证“左廉察祭酒”时 曾提及上海博物馆藏张雨《元人游仙诗册》,认为 是张雨真迹。此册款署“丙戌岁(1346)四月廿日 灵石山登山精舍写”,只比《自诗册》书写时间晚 了一年,两者具有可比性,遂列举其中的一些字例 制成表 9。不难发现,即便是《元人游仙诗册》更偏 向小楷,《自诗册》更偏行书,两者所书时间、状态 等亦有不同,但只要我们进行细致的比较,还是能 够看到它们在笔致上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至于《自 诗册》上出现的所谓“尖锋笔”,很有可能是粉笺纸的材质特性所致,且似乎在《元人游仙诗册》也 有出现,即使“尖”的程度、方式不尽相类,也并 不像刘先生所说“是张氏书法中绝不见的”。 此 外, 苏 州 博 物 馆 藏 有 一 卷 张 雨《行 书 诗 札》,其中有三札分别款署“至正三年(1343)岁 癸未正月二日,得春老学斋试笔”“甲申(1344) 岁上元日,张雨惶恐再拜”“至正丙戌(1346)秋 孟廿又二日灵石坞写,时大风雨三宵昼未已也”, 均与《自诗册》的书写时间相去不远。细校之,发 现《自诗册》与它们的书写风格也很相近。笔者 认为,包含《自诗册》在内的这一时段张雨所书行 楷,可视作张雨晚年小字行楷书风之典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angHaiBoWuGuanCangZhangYuXingShuZiShuShiCeZhenWeiXinBian_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