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艺术品市场近20年的发展,与文化、文人、文 心最近的莫过于文人书房的室名、匾额作品了。这些作品犹 如一面面折射文人心迹情怀的镜子,清晰明哲,用最直接坦 荡的方式,沟通串联起许许多多关于人与时光的流辉,文化 的故事,文明的背影…… 如果说诗言志,歌咏言,那么室名、匾额文化就是中国 文人澄怀观道,见性明心的最佳注释,更是捕捉德行与操守 的终极密码。
伊秉绶 榜书 昨叶书堂
中国是个书法的国度,古代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中国的士大夫千百年来的坚韧与精进,更是对天道、人道的 敬畏与守护。在中华文明这艘大船上,书法如同掌握文明发 展方向的桨橹,它的审美趋向,几乎就是那个时代的文明意 向,而文人的气节操守又是这种趋向意向的直接反映。通过 匾额、室名、字号的选择及应用,文明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视 角,文化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标识,文人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认 知。
萧显 榜书 天下第一关
随着时间与历史的沉淀,但凡中华文字中至真至厚、唯 美机趣的好词好句好意思都被文人使用于室名、堂号,书写 于匾额、对联之上了。当我们行走于庙堂之上,玩味于江湖 之远时,总会被古今文人骚客的巧思哲辨所叹服,更能让现 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匾额、室名作品一窥其中的奥妙与究竟。
室名、堂号基本都是以建筑名称为使用单位,诸如: 堂、室、轩、斋、屋、庐、庵、居、榭、阁、簃、龛、舫、 院、舸、槛、小筑、处、文库、书院、坞、洞、村、塾、 垞、圃,等等。
在关于室名、堂号的使用中,匾额成为最重要显明的载 体,它的寓意与观赏性也被逐渐加强。由宋代至晚清民国, 匾额由题引装饰逐渐成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品类与文化现象, 只有了解了主人与品牌的文化生活背景,方知其意,方明其 理,特别是它被以书法的形式展现于世,昭显于人的时候。
苏东坡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室名文化的使用者、推广 者。
苏东坡的人生入世出世、人境佛境、诗境画境,道也理也。黄州、惠州、儋州,随着他宦海沉浮与命运多舛,雪 堂、思无邪斋、德有邻堂、桄榔馆……他走到哪里,首先就 会给自己的居所命一个名字,并亲书题壁,每有客来,会心 一笑;无有客至,独步思想,翰逸神飞,深情豪迈…… 古往今来,文人、画家、书家无一不是在室名、堂号上 苦心琢磨,绞尽脑汁。
曾国藩的求阙斋得意于“满招损,谦 受益”的千年古训。阙与缺谐音,是显主人隐忍之智,韬晦 之心。翁同龢的瓶庵,出于宫廷斗争复杂,告诫自己要守口 如瓶,更谐“平安”之意。老舍的丹柿小院,在北京西城区 的东安福胡同,因院中有柿子树而得名。老舍在此居住时间 不长,笔者童年时与老舍先生同住一寓,故知此典。
谭嗣同 的莽苍苍斋,梁启超的饮冰室,李叔同的晚晴山房,王力的 龙虫并雕斋,吴昌硕的缶庐,齐白石的借山吟馆,张大千的 大风堂,王刚的和合文苑,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每一斋 馆堂室都有故事,皆有典出,更是主人情趣、追求的代名词 与个人“名片”。
从广义上说,匾额文化包涵室名、招牌、名言、名句 等。狭义上讲,匾额文化几乎就是文人的心思,这种心思因 匾额文化而被人赞许、传扬,久而久之就成为文人的专属或 代名词,这在江南园林与文人考证中尤为易见。 室名、匾额文化大都与书法名家的字相得益彰。
天下名 人、世间名匾无一不是出自于大书法家笔端,这种结合无疑 是中国书法与文思最好的诠释与彰显。 当年老北京的九个城门上皆有大字石匾,民国时特请 榜书大家邵章题写,端正了然,气度非凡。现只有前门“正 阳门”为旧刻。读者当知,堂堂中华皇城及周边地名皆是学 问,绝大多数是招大学士以上的文官拟词呈览,由皇家乃至 皇帝亲审钦定。
以北京为例:乾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 和殿、神武门、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顺义、大兴、平谷 等,无一不吉,无所不文矣! 自中国大陆有拍卖以来,秦公先生1996年首创书法专 场。据笔者观察,名家、有定论的书家的作品认知度极好,尤以警句、格言、室名、堂号为书法市场的中坚,而且从中 也培养了中国当代在书法收藏领域的诸多藏家与投资人。笔 者主持中国艺术品拍卖20年,亲历亲操许多书法专场或书法 作品。自1996年以来,但凡表现操守、文心的格言、警句、 堂号、匾额、对联,如果货真价实,无一流标,皆有成交, 也许这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最为传奇的现象了。 关于匾额的书写,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流派。
一是清逸派。以文徵明、董其昌等文人书法家为代表。 这一类作品,清雅正派,一堂雅气,点画交代清晰,文词优 美,风度闲闲。
二是正大派。以伊秉绶为代表。伊秉绶的隶书以匾额 面目出现时,是清代书坛一大构也。伊秉绶的隶书,非全 隶书也,取颜字之宽博入隶,不精雕细刻点画之妙,而得正 大庄严气象。此非法外求法,字外求字,得之意外之作乎? 昔年康有为论书有十美,映之伊秉绶先生书,可谓无所不征 也。
康有为十美说:气象浑穆,意态奇逸,魄力雄强,兴趣 酣足,笔法跳跃,骨法洞达,点画峻厚,结构天成,精神飞 动,血肉丰美。细观伊秉绶书法,得雄厚不失流动,流动而 不失凝涩。笔者曾购得伊秉绶隶书真迹琢磨再三,得知伊秉 绶用笔似重非轻,用墨淡而厚重,结构顺序贯穿,节奏轻快 静穆,平直尚曲,圆中寓方,雅而和,宽而泛,雅重精神, 淳和高迈。观伊秉绶之书,幽默是其书艺之高峰,奇构是其书艺之妙处,用笔是平中见奇,曲中见趣。
此三点是研究伊 书必察之机也。伊秉绶的书法是有庙堂正气匾额书风的登峰 之作。今人只有绍兴沈定庵,西泠沙孟海有此意象。伊秉绶 的书法是憨而厚的高标,“笨笨的”,有时“傻”得不近情 理,但在他笔下稚气天真,雍和雅穆,神来之笔,仿佛天 成。
其实,了解伊秉绶,理解其书法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1996年时的拍卖市场,鲜有伊书,即使出现了,也不 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记得当年拍《藏之名山》横披,多字自 跋,起拍价只有5万元。朵云轩旧藏的《长生长乐之居》起拍 价8万元,成交价15万元。
收藏家中第一个买伊书的是南京的 陆挺,他购藏的《艺兰斋》开启了收藏家以伊秉绶匾额为时 尚的先河。后来台湾黄云龙所收藏的《剪三松阁》更是伊书 的极品。还有香港叶家的《攻玉山房》,那是伊书的绝品。 我喜欢伊秉绶作品皆是因为拍卖中所见为是,自己喜 欢伊秉绶的书法,逢人说伊秉绶的书法,但当伊秉绶的书法 作品被卖到几百万上千万的时候,我心中略有畅然之感。
好书法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而这个灵魂穿越时空向 后人娓娓细说: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 瘦,毫端变化,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的 迁想妙得…… 三是书艺派。以赵之谦、何绍基等专业书法家为代表。
此等书家,法度谨严,笔上有出处,笔笔见功得理,书写上 没有丝毫散漫,尽显书家功力。 四是集字派。任何人皆可为之,可以电脑排列,以古为 新,以字为用。现代人依托电脑、字典,皆可集贴组字,依 模画样。而善书者能集也,擅书法者能恰到好处。 五是世俗派。人不知耻,所为即是。
关于匾额书法的运用与展现约分为三大功用:一为招 牌、商号,明昭世人。二为居家书房,自娱自乐。三为庙宇 庭院。 招牌商用匾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书法的重镇,以名人、 名家的手笔最为推重。北京《六必居》酱菜园为明代严嵩所 书,内敛大气,底蕴十足,白底黑漆大字悬于酱园之上, 世人一望,便知个中滋味。
《鹤年堂》药店也是出于严嵩 之手,那字的气派与森严,在北京所有的药店招牌中当属 一二。至于启功先生题写的《同仁堂》,温文尔雅,书卷气 十足,另当别论了…… 北京的好匾很多,张伯英题写的《亿兆》,翁同龢题写 的《宝古斋》,赵朴初题写的《来今雨轩》,不胜枚举。
这 类匾额的制式大都由漆木凸凹木刻为主,书写由右往左,落 款以穷款居多。在书写上以楷书(榜书)、行书、隶书,或 杂糅诸体而成,易读、易辨、易传播。 书房匾额是文人的特殊追求与偏好,书者或师或友,或 名家或自己,定天定式,自由多变。笔者曾在启功先生家见 到了弘一法师题写的《南无阿弥陀佛》,静悬于坚净斋上, 弘一法师此书高怀静穆,望之肃然起静。上世纪80年代初, 我去刘炳森家拜访,厅堂不大,只有一个字——隶书“学” 嵌于卡纸之中,足见主人心智。 笔者最叹服大字榜书,威风凛然,气象万千的匾额, 这类作品大都出现在名胜、庙堂、书院等地。
著名的《天下 第一关》为明代萧显所书,每字近两米,结构巍峨,磅礴圣 大,吞吐大荒,天人合一,把繁简虚实处理得恰如其分,是 榜书之集大成之作。
上海的《朵云轩》是集米芾行书而成, 集字之人实为懂书法之人,字与字倚偕成趣,空与实相得益 彰。
笔者在台湾考察时,发现台湾将颜字与欧字结合,形成 了电脑体的新榜书体,多用于商店、厅、堂、庙、观,无处 不在,无不称应有序,古风今标。 概括起来,室名、堂号、匾额艺术是中华文字与书法的 特殊形式与艺术构成,它因人而异,因习不同,因风而化,因域而谐,千姿百态,万种风情。或明或隐,或曲或直,或 抑或扬,或重或逸,但终究是良知与德行的见证与延伸。在 我们欣赏玩味这门艺术的时候,或有“风流同拍古人肩”的 遐思冥想,或有“会心不远”“斯文在兹”的得意畅往。这 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这门艺术是中国文人、文思的智慧,更 是中国文人亘古不变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想往……
附:宋代以来名家室名、堂号一览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六一居
苏轼(1037年-1101年)雪堂、思无邪斋、徳有邻堂、 桄榔馆
米芾(1051年-1107年)宝晋斋 赵佶(1082年-1135年)紫宸殿
鲜于枢(1246年-1302年)困学斋
赵孟頫(1254年-1322年)水晶宫、梅雪斋、松雪斋、 莲花庄
王冕(1287年-1359年)梅花屋、浮萍轩
柯九思(1290年-1343年)蕴真斋
倪瓒(1301年-1374年)清秘阁、朱阳馆、净因庵、净 名居
解缙(1369年-1415年)喜易斋
沈周(1427年-1509年)水云居、有竹居、煮石亭、耕 石斋、有竹庄
文徵明(1470年-1559年)玉兰堂、悟言室、停云馆、 玉磬山房、歌斯楼
唐寅(1470年-1523年)桃花庵、桃花坞、梦墨亭、元 如居、学圃堂
陈淳(1483年-1544年)墨花馆、洗新亭
王宠(1494年-1533年)采芝堂、辛夷馆、大雅堂、韡 韡斋
钱毂(1508年-1578年)鸿砚斋、悬磬室
徐渭(1521年-1593年)青藤书屋、子云居、湘管斋、 一枝堂、西州字堂、樱桃馆、水鉴堂
项元汴(1525年-1590年)退密斋、香严居、漆园、天 籁阁、若水轩、蘧庐、墨林堂、博雅堂、净因庵
董其昌(1555年-1636年)香光居、画禅室、玄赏斋、 戏鸿堂
陈继儒(1558年-1639年)一拂轩、晚香堂、雪堂、柿 叶轩
张瑞图(1570年-1641年)白毫庵、果亭、芥子居、清 真堂、放鹤亭
米万锺(1570年-1628年)文石居、夕海亭、石隐庵、 湛园
蓝瑛(1585年-1664年)飞云阁、芜烟亭
黄道周(1585年-1646年)浩然堂、听秋阁、琴鹤轩、 洒光堂、石斋、十朋轩、明诚堂
王铎(1592年-1652年)天香亭、千秋馆、蕉苇书屋、 癡庵、崝嵘云房、璚惢庐、娄络亭
王时敏(1592年-1680年)西庐、儒斋、农庆堂、珍玩 楼、藻野堂、稻香庵
倪元璐(1593年-1643年)白云居、解轩、水明庵、依 云阁
项圣谟(1597年-1658年)易庵、疑雨斋
王鉴(1598年-1677年)染香庵、来云馆、西新斋、弇 山堂,宝觯楼
傅山(1607年-1684年)啬庐、葱蒜山房、归莘庵
髡残(1612年-1673年)石溪、大歇堂
査士标(1615年-1698年)不夜斋、待雁楼、梅壑、种 书堂
龚贤(1618年-1689年)草香堂、安节堂、安庐堂、半 亩园、扫叶楼
梁清标(1620年-1691年)蕉林书屋、作圣堂、棠邨、 秋碧堂
戴本孝(1621年-1691年)离泛堂 郑簠(1622年-1693年)脉望楼、书带学堂
梅清(1623年-1697年)雪庐、敬亭、瞿硎石室、南 冈草堂、衡洞草堂、茶峡草堂、天延阁、东山草堂、梅花书 屋、巳指斋、醉吟白雪楼
朱耷(1626年-1705年)在芙山房、刃庵、何园、黄竹 园、禊堂、驴屋,洛园、怀古堂、鰕䱉扁軒
王翚(1632年-1717年)西夹阁、来青阁、响山楼、虚 室、澂怀馆、拙修堂、味葵书屋、水云精舍
恽寿平(1633年-1690年)白云楼、东园、云起楼、白 华斋、菊涧、兰室、白云草堂、欧香馆、不远斋、梅花庵、 红雨轩、望古斋、苕华馆、梦晖室、梦墨斋、研云草阁
王原祁(1642年-1715年)求是堂、古期斋、扫叶庵、 期仙庐、潭影轩、罨画楼、穀贻堂
石涛(1642年-1718年)耕心草堂、大涤堂
高士奇(1645年-1703年)兰渚轩、朗润堂、苍兀斋、 简静斋、漱芳斋、念云堂、红雨山房
卞永誉(1645年-1712年)式古堂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佩文斋、藻鑑 斋、戒得堂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朗吟阁、乐善 堂、勤政殿、四宜堂、松柏室
华喦(1682年-1756年)秋岳、小东园、解弢馆、小 园、云阿暖翠之阁
高凤翰(1683年-1749年)南村、河干草堂、西园、灌 园、懋堂、文石山庄、桐阴别馆、九如楼、息园
安歧(1683年-1742年)思原堂、古香书屋、沽水草堂
边寿民(1684年-1752年)苇间书屋
李鱓(1686年-1762年)复堂、枣园、浮沤馆、梅亭
汪士慎(1686年-1759年)七峰草堂、瘽斋、勤斋、巢 林、心观、斋萱堂、鱼睨轩
金农(1687年-1763年)心画家庵、冬心斋
黄慎(1687年-1768年)放亭、菊庄、暮成堂
高翔(1688年-1752年)犀堂、五岳草堂、弹指阁
郑燮(1693年-1765年)北泉草堂、橄榄轩、病梨阁、 铜菩萨庵、雪浪斋、然藜阁、无数青山拜草庐、清晖书屋
李方膺(1695年-1755年)半舫、成邨、借园、抑园、 梅花楼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三希堂、淳化 轩、道宁斋、乐寿堂、漱芳斋、画禅室、五代五福五德堂、 春藕斋、随安室、芝兰室、抑斋、养性殿、熙和轩、倦勤斋
刘墉(1719年-1804年)石庵、木庵、香巖、勗斋、老 桂山房、清爱堂、仙舫
梁同书(1723年-1815年)频罗庵、日贯斋、瓠卧室、 山舟
王文治(1730年-1802年)丁香坊
翁方纲(1733年-1818年)苏米斋、宝苏室、两香斋、 苏斋、晋观堂、塔影轩、彝斋
罗聘(1733年-1799年)香叶草堂
伊秉绶(1754年-1815年)白雨山房、寒玉斋、赐砚 斋、默庵、长生古瓦斋、斋心观古之居
嘉庆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820年)味余书屋、琴 德簃、涵秋馆、继德堂
陈鸿寿(1768年-1822年)曼云阁、石经楼、桑连理 馆、双连理馆、阿曼陀室、千八百鹤草堂、十六椽竹馆、梦 饲千百鹤斋
吴荣光(1773年-1843年)荷屋、可庵
梁章钜(1775年-1849年)退庵、古瓦砚斋、藤花吟馆
何绍基(1799年-1873年)龙宝轩、黑女庵、不洗砚 斋、玉梅华盦
吴云(1811年-1883年)平斋、愉庭、退楼、听枫山 馆、二百兰亭斋 顾文彬(1811年-1889年)艮盦、过云楼
陈介祺(1813年-1884年)簠斋、古瓦量斋、宝簠斋
俞樾(1821年-1907年)茶香室、春在堂、诂经精舍
虚谷(1823年-1896年)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觉 非庵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悲庵、梅庵、二金蝶堂、憨 寮
咸丰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克敬居、同道 堂、静观斋、古鉴斋
蒲华(1832年-1911年)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夫 蓉盦、剑胆琴心室、芙蓉盦
陆心源(1834年-1894年)穰梨馆、皕宋楼、仪颜堂
慈禧叶赫那拉氏(1835年—1908年)怡性轩、乐道堂
任伯年(1840年-1895年)颐颐草堂
吴昌硕(1844年-1927年)缶庐、石人子室、半日邨、 禅臂轩、破荷亭
王懿荣(1845年-1900年)天绘阁
黄遵宪(1848年-1905年)人境庐
黄士陵(1849年-1908年)延清芬室、蜗篆居
沈曾植(1850年-1922年)海日楼、巽斋
林纾(1852年-1924年)畏庐
裴景福(1854年-1924年)壮陶阁、吟雪轩
康有为(1858年-1927年)万木草堂、人天庐、开天天 室
庞元济(1864年-1949年)虚斋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寄萍堂、借山吟馆、三百石 印斋、甑屋、杏子坞、悔乌堂、乐石室、星塘、借山堂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冰上鸿飞馆、竹北簃、青照 台、佩训堂、宾虹草堂、石芝室、宙合斋、宝荀楼、籀庐、 鸿庐
罗振玉(1866年-1940年)大云书库、墨缘堂
沈钧儒(1875年-1963年)与石居
陈师曾(1876年-1923年)槐堂、觭庵
陈叔通(1876年-1966年)百梅书屋
经亨颐(1877年-1938年)大松堂、仰山楼、培远楼、 临渊阁、北海一庐、山边一楼、长松山房、春霜草堂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双清楼
高吹万(1878年-1958年)格簃、葩庐、卷窝、吹万 楼、怀旧楼、可读斋、拜鹃室、寒隐庐、抱书堂、袖海室、 苟全狗命之室、闲闲山庄、食古书库
于右任(1879年-1964年)鸳鸯七志斋
王福庵(1880年-1960年)糜研斋
陈垣(1880年-1971年)励耕书屋
李叔同(1880年-1942年)晚晴山房、李庐、旭光室、 殉教堂、城南草堂、银洞草庵
鲁迅(1881年-1936年)绿林书屋
沈尹默(1883年-1971年)瓠庵、秋明室
邓尔雅(1884年-1954年)邓斋、寒庐、无邪堂、水周 堂、绿绮园、漪竹庐、萱草都房
苏曼殊(1884年-1918年)燕子龛
吴梅(1884年-1939年)瞿庵、百嘉堂、奢摩他室
余嘉锡(1884年-1955年)读己见书斋、不知魏晋堂
马叙伦(1885年-1970年)石屋、啸天庐、天马山房
周作人(1885年-1967年)苦雨斋、假药庐
董必武(1886年-1975年)益乐堂
夏丏尊(1886年-1946年)平屋
柳亚子(1887年-1958年)磨剑室、羿楼、笑隐楼、乐 天庐、鸥梦圆簃、灵芬别馆、礼蓉招桂庵、上天入地之室
刘半农(1891年-1934年)灵霞馆 胡适(1891年-1962年)藏晖室
谈月色(1891年-1976年)梨花院落、旧时月色楼、汉 玉鸳鸯池馆
朱屺瞻(1892年-1996年)梅花草堂、修竹吾庐、省庐
郭绍虞(1893年-1984年)照隅室
顾颉刚(1893年-1980年)晚成堂
吴湖帆(1894年-1968年)倩庵、醜簃、梅景书屋、迢 迢阁、四歌堂、东庄、四欧堂
许地山(1894年-1941年)面壁斋
范烟桥(1894年-1967年)愚楼、鸱夷室、小天一阁、 无我相室、歌哭于斯亭
林语堂(1895年-1976年)有不为斋
郑逸梅(1895年-1992年)秋芷室、纸帐铜瓶室、双梅 花庵
周瘦鹃(1895年-1968年)且住、梅丘、荷轩、兰庵、 寒香阁、鱼乐园、怀兰室、爱莲堂、紫兰台、凤来仪室、紫 兰小筑、紫罗兰盫、西门寄庐、花延年阁、红鹃啼瘦楼、养 鱼种竹之庐
钱穆(1895年-1990年)未学斋、思亲强学室、素书楼
溥心畬(1896年-1963年)寒玉堂、二乐轩
潘天寿(1897年-1971年)止止室
丰子恺(1898年-1975年)缘缘堂、小杨柳屋、日月楼
邓散木(1898年-1963年)厕简楼、三长两短之斋
朱自清(1898年-1948年)犹贤博奕斋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大风堂、环荜庵、摩耶精 舍、呢燕楼、聊可亭
钱松喦(1899年-1985年)顽石楼
闻一多(1899年-1946年)何妨一下楼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兰沙馆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古槐书屋
商承祚(1902年-1991年)决定不移轩
胡风(1902年-1985年)落荒土屋、听诗楼、西晒楼、 灌风楼、避法村、若不闻斋、四树斋
聂绀弩(1903年-1986年)三红金水之斋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抱石斋
宣统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无逸斋
李可染(1907年-1989年)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
赵朴初(1907年-2000年)无尽意斋
陆俨少(1909年-1993年)晚晴轩、骩骳楼
唐云(1910年-1993年)大石斋、山雷轩
谢稚柳(1910年-1997年)壮暮堂、苦簧斋
启功(1912年-2005年)坚净居
端木蕻良(1912年-1996年)六米斋
关山月(1912年-2000年)鉴泉居
冯其庸(1924年-2017年)宽堂
黄胄(1925年-1997年)雨石居
刘绍棠(1936年-1997年)蝈笼斋
韩天衡(1940年)豆庐、百乐斋
(作者:刘新惠,号惠公,北京人。早年供职荣宝斋, 北京市文物公司,主槌拍卖20年。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 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品市场评估投资专家,伊秉绶研 究会会长,作家,独立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