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综上所述,张大千“泼墨泼彩”的中国传统绘 画资源主要是“米氏云山”和董其昌的“没骨山”, 他选择的原因是两种图式在风格技法上的“无皴”, 由于“米氏云山”和董其昌的“没骨山”都是“南 宗”,即“文人画”思想的典型产物,故张氏“泼墨 泼彩”可被视为“文人画”传统现代转化的成功范 例。
既往研究者把张大千中年之后的绘画视为“文人 画”的对立面,未能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亦忽略了西方绘画既对中国“文人画”产生冲击,又推动其中 某些技法复兴的复杂关系。张大千“泼墨泼彩”的成 功充分说明,传承千年的“文人画”在20世纪并没有 丧失活力,反而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现代转化, 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注释
[1]巴东认为张大千第一张完整成形的泼彩山水画作, 系1963年所绘《观瀑图》。巴东编:《张大千九十纪 念展书画集》,台北历史博物馆1989年版,第175— 176页。
[2][6]傅申:《张大千的世界》,義之堂文化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84、82—91页。
[3]叶浅予:《张大千的艺术道路》,《文艺研究》 1983年第6期,第122页。
[4]王平:《摄影艺术对张大千绘画艺术的影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27—32页。
[5]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 限公司1982年版,第240页。
[7][12][18][44][52]巴东:《张大千研究》,台北历 史博物馆1996年版,第295、295—298、298、297、 269—304页。
[8][10][16][25][27]冯幼衡:《借古开今:张大千的艺 术之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 353、337、340、212、140页。
[9][19][43]李永翘:《张大千年谱》,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105—106、482页。
[11]历史博物馆编:《张大千书画集》(第一集), 台北历史博物馆1979年版,第126页。
[13](唐)王维:《山水诀》,卢辅圣主编:《中国 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第 176页。
[14](北宋)佚名:《宣和画谱》(卷10),卢辅圣 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年版,第89页。
[15]郑逸梅:《艺林散叶荟编》,中华书局1995年 版,第32页。
[17]韩刚:《“米点山水”辩证》,《艺术设计研 究》2010年第1期,第23—30页。
[20] 张大千认为:“中国画自唐宋而后,有文人画一 派,不免偏重在笔墨方面,而在画理方面,则比较失 于疏忽。如果把唐、宋大家名迹拿来细细地观审,那 画理的严明,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简直是体会无 遗!”李永翘:《张大千画语录》,海南摄影美术出 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
[21]程恩嵘主编:《张大千精品集(贰)》(上 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2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7),卢辅圣主编: 《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版,第147页;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9),卢 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书画出 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
[23](清)张照等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 (第5册),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0页。
[24](明)张丑撰,徐德明点校:《清河书画舫》 (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26]阮璞:《所谓“张僧繇、杨昇没骨山水”》, 《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 347页。
[28](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5),卢辅圣 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年版,第1199页。
[29]孔德平:《没骨山水与董其昌的原型想象》, 《美术》2013年第5期,第119—123页。
[30]史华峰:《日本绘画对晚明“没骨山水”的影 响》,《艺术品》2017年第7期,第52—55页。
[31]吴雪杉:《董其昌与日本画》,《世界美术》 2018年第1期,第104页。
[32]大风堂门人编,万君超校注:《大风堂书画 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7—78页。
[33]傅申:《大千与王蒙》,历史博物馆编:《张大 千学术论文集——九十纪念学术研讨会》,台北历史 博物馆1988年版,第129页。
[34]庄申:《张大千与无皴画》,历史博物馆编: 《张大千学术论文集——九十纪念学术研讨会》,台 北历史博物馆1988年版,第99—128页。
[35](清)唐岱:《绘事发微》,卢辅圣主编:《中 国书画全书》(第8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第889页。
[36]傅抱石:《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浙江人民 美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42页。
[37]梁少膺:《“皴法”考》,《美术研究》2017年 第6期,第74—77页。
[38](宋)吴则礼:《北湖集》(卷5),水贲佑编: 《米芾书法史料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 351页。
[39](明)杨维祯著,孙小力校笺:《杨维祯全集校 笺》(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977页。
[40]黄小峰:《从官舍到草堂 ——14世纪“云山图” 的含义、用途与变迁》,中央美术学院2009届博士学 位论文,第122页。
[41](清)李渔等著,孙小力校笺:《芥子园画 传·初集》,金城出版社2017年版,第158页。
[42](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浙江人民美 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
[45]相关研究参见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解读〈溪 岸图〉》,《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版。
[46]尹吉男:《“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文艺 研究》2005年第2期,第93页。
[47](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7),上海书店 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48][49][51](明)董其昌:《画禅斋随笔》,卢辅圣 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年版,第1014、1016、1017页。
[50](元)吴海:《闻过斋集》(卷7),陈高华 编:《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第590页。
[53]汤哲明:《造化在手 吞吐宇宙——试论张大千之 山水写生》,《朵云》第46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年版,第148页。
[54]陈独秀:《美术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 选》(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5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24页。
[56]颂尧:《文人画与国画新格》,转引自林木: 《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线的弱化倾向》,上海 书画出版社编:《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 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angDaQianPoMoPoCaiYuWenRenHuaChuanTongZhuanHua_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