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和形象表达。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体现出母亲在子女 教育、家风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东汉女史学家班昭 《孟母赞》曰:“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 使从大伦。予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 冠。”而《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的一段,更是家喻户晓。
《孟母断机教子图》(局部)清·康焘
孟子能成为“亚 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 孔子的人,多得力于其母。母亲真挚的爱,是对自己孕育之生命所赋予的一种责任与态度,以及对后代倾 注心血的抚养和栽培。孟母教子的故事,也成了千百 年来母爱的表征和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
清代画家康焘的《孟母断机教子图》,以绘画 的形式表现了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记载,一生布衣 的康焘(生卒不详,生活在清乾隆年间),以孝闻名 乡里。他是一位隐逸之士,远离官场,不求功名,潜 心研究自己钟情的艺术。康焘画此图的初衷,也许是 企盼天下人都能孝敬父母,体味父母的良苦用心。他 在图中生动地描绘了孟母断机教子的情景:孟母侧身 立于织机旁,左手指机,右手执刀,似在回首训教儿 子;右下方,孟轲面朝母亲作躬身拱手状,那神色专 注的样子,充满着孩童的天真稚气,也深含着对母亲 的敬重。
《孟母断机教子图》清·康焘绢本设色 88.4cm×3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署款:“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岁次昭 阳协洽皋月既济生画于西子湖头读画楼并识。”交代 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画中,人物线条运用纯熟,笔简 意足;人物形象古朴、清秀,孟母面部的表情描绘得 自然鲜活、细腻传神;衣纹的勾勒流畅圆润、飘逸不 凡,生动地体现了衣服材料的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人物敷色也十分讲究,母子二人头巾上的青 色和孟轲鞋上朱砂的运用,自然协调毫无生涩之感; 织机的结构勾勒得缜密细微,设色淡雅,丝线细密而 富有弹性;一旁器皿中的线轱辘,与织机的高大形成 对比,灵活地点缀了画面。作者通过巧妙的构图,精 到的用笔,使整个物象跃然纸上,进而引起读者丰富 的联想。
这些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人物画功底,同时也可见出作者对人物画“传神写意”之要 素的把握。作者通过对画面的精心构置,充 分发挥了人物画“造情”“造境”之功能, 鲜明地揭示了绘画的主题。 在画面的右上方,作者以楷书题写了 《列女传》中关于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 的内容:“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 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 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 )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 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之。至童稚,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 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 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 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 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 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 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 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 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 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 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千古之亚圣。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 也。”这个故事,正是说明了环境对学习 的重要性,应当“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 良的环境和孟母的悉心引导,使孟子很早就 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 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 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 的基础。
康焘以如此规模的题字来配合画面的形 式,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当时乃至 之前的画史上也是鲜有的。他以高超的画艺 和书法水平,将孟母教子的故事跃然纸上。 此图展示给观者的,不仅是作者的绘画水 平,更是他骨子里对孝的情感流露和对慈孝 及优良家风的褒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KangMengMuDuanJiJiaoZi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