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1470-1524),字 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 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 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 州)人。与沈周、文征明、 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明四 家”。明弘治十一年(1498 年),他在应天府乡试中拔魁 中解元,翌年进京会试,因 试题外泄案遭株连(查无确 据),被革黜降用,遂愤然绝 意仕途。其妻见嫌反目改嫁, 他便纵迹于市井与名山大川 中,以卖艺自给而历尽世态炎 凉、风雨沧桑,于百般滋味中 不乏风趣豁达与傲然独立之风 骨。
《农训图》 明.唐寅 绢本 淡彩水墨 113.4cm×61cm 苏州博物馆藏
虽坊间盛传“唐伯虎点秋 香”之事多含演义笑谈,却从 侧面反映出人们喜欢唐寅的性 情之处——爱美而亲下,追求 自由真率而鄙视权贵与旧礼教 的压制。这种品格,在其诗 文、书画中多有突显。 唐寅早年师从沈周、周 臣,并上追古贤,山水取法李成、范宽、郭熙、李唐、刘松 年、马远、夏圭,得宋人山水 严整精劲与恢宏气象,又于元 代黄公望、王蒙诸家处获笔墨 灵趣与气韵,融北派山水刚峻 与南派山水秀逸于一体,常于 绘画中题写优雅诗文,使作品 比宋、元常见之作更具文人气 息。他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 主,显得苍润相发且不乏逸 趣。
他的人物画师承唐、宋工 笔,勾染细匀爽利,人物神态 优美娟妙而造型精准。他亦兼 绘写意人物,这类作品笔酣味 永、沉着痛快、意涉画外。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唐寅 《农训图》,为绢本淡彩水 墨。画家在画面右上部以行书 题款:“白衣村老鬓萧萧,夸 说官家降教条。县里不容词状 入,万家都放插青苗。苏台唐 寅奉为继庵尹老大人写。”下 钤“唐寅私印”白文印,左下 方有三枚闲章。
唐寅往往将山 水、人物融于一图,作品风格有细致工笔、粗笔写意及小写 意几类。有论者将之分为粗、 细两大类,但忽视了其小写意 作品也占有相当比重的事实。 此外,他还常以大刀阔斧的斧 劈皴及刮铁皴绘山石,使形质 整饬坚硬,显得力劲、势猛又 精括,这是他学宋人皴法而练 就的“硬功夫”。 对于人物、树木、亭台、 阁榭等,唐寅多以细劲中锋绘 写。
而他的一些学元人之作, 则以灵动散淡的小写意为之, 不刻意求工,也不作大笔夸张 的纵写,展现出一派江南清 和之气。他自创“淡斧劈皴 法”,以淡墨斫扫作石面,笔 下既有面的概括坚硬,又暗含 线结构的纷披、肌理之美。在 《农训图》中,远近山石即多 用其最富特点的“淡斧劈皴 法”绘出,勾斫、皴擦劲利, 复加雨点皴于其上,显得苍浑 坚实。
相连的坡石、汀岸则由 披麻等线皴自然顺接而出。各种树木勾点精细,近者用夹叶 双钩法绘成,中远树以点叶法 渐淡隐没于云雾中。在画面 中,画家强调虚实的对比,以 虚藏深,使云岚具有缥缈之 感。画家通过对画中人物对 弈、静读、垂钓、泛舟、拄杖 老者携抱琴书童过小桥等细节 的描写,使其神态生动,展 现出逍遥之乐。
而半露的茅 屋、竹篱与几块荒田,昭示着 “农”家被“训”后的抗争心 态。 此图为唐寅赠苏州府尹之 作,诉说了官方推行的“坑 农”政策使农民因还不起利 税而苦不堪言,故干脆青苗不 插,任农田荒闲,反而在自然 山水间快乐地生活,以渔樵为 生、琴棋书画为乐。所以,这 是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的一幅 “谏画”。这种创作是要有胆 量和风骨来支撑的。
这幅作品 与唐寅当年蒙冤遭革黜降为县 内小吏而愤然不就的志气相 通。他追求不被压迫的人生,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并将这种强 烈的精神融于笔墨,以雄峻奇 峭的骨法用笔,使作品境界清 远、诗意浓郁,令画面内含淡 雅、秀逸和空灵。 唐寅是真正的职业文人艺术 家,他不像苏轼等有官职在身 的文人那样,将创作当成余事 之墨戏。
他的作品有才情而机 趣丰赡,不落单调寡味,同时 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在创作中, 他常常寄意深警,而非一览无余 地直白绘写。按照陈师曾对文人 画的要求来衡量,唐寅的作品无疑是上等典范,且更讲究技巧内 功。相对而言,沈周等诸家均不 似唐寅那样身历跌宕坎坷而情感丰沛。唐寅能深入民间底层之中 发现美、表现美,这是一般艺术 家难以做到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iYunRongNanBeiCaiQingJinSongYuanTangYinNongXunTuShang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