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代孤本《方元长印谱》作为海内仅存的明末徽籍印人方逢吉个人篆刻作品集,收录893枚印章。本文从《方元 长印谱》中的印风角度探究其艺术特质:占比13%的拟古篆印章,融合古篆、小篆及异体篆等多种印式,展现了方氏对字学 的深入钻研;占比60%的仿汉印章,涵盖满白文、细白文等多种印式,体现了对秦汉传统的取法与探索;同时,其印风虽 受何震影响,却能突破模拟窠臼,在刀法、章法上寻求创新,展现了方氏“入古出新”的印学思想。《方元长印谱》为研 究明末徽籍印人群体的艺术实践与审美取向提供了重要实证,对理解文人篆刻从复古到个性化创作的转变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方元长印谱》;方逢吉;明末篆刻;印风研究;徽籍印人
一、概述
明代是文人篆刻艺术的觉醒期与 第一个高峰。明代印谱真实记录了从仿 汉印复古(如隆庆六年顾从德《集古印 谱》)到文人个性化创作(如何震、文 彭、苏宣等流派)的转变过程,为研究明 代审美思潮(如“复古”与“性灵”之 争)在篆刻中的体现提供了直接物证。
图1 方逢吉 父子兄弟建牙
万 历四十八年(1620)刊行的《方元长印 谱》(后简称《方谱》)钤印本为海内孤 本,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因长期缺乏系 统研究,其价值尚未充分发掘。谱主方逢 吉,字元长,新安人,《方谱》所录893 枚印章集中反映了明末文人篆刻空前繁荣 背景下印人的艺术风貌。分析《方谱》三 篇序文及印章风格,探究方逢吉的篆刻取 法与印学思想,对深化明末徽籍印人研究 具有重要价值。
二、“尚奇”观与“六书”观下的拟古篆 印章
《印薮》普及前,明末印坛已有 “尚异好奇”的取向,印人采用《偏类 六书通》《汗简》等书中的“古文奇 字”“杂体篆”治印。这是当时文人群 体追求个性解放的必然结果,既是时代 产物,也是思想解放的标志。尽管明代 篆刻在“宗法秦汉”“崇古”环境中发 展,且印人对“古篆文字”心怀敬畏并奉为求古巅峰,但多数印人对古文字研 究不足,主要以《说文解字》为文字学 指导。
王世昌在《方谱》序中认为小篆导 致古文遗失,甚至批评《说文解字》对 古文研究的浅陋:“嗟乎!去古文字远 矣。许叔重编集《说文》,但释秦文, 不释古文,然官私印记悉用小篆;若玺 册旌幢之属,犹尚科斗、云龙、戈书;至 若李阳冰,而后宣义大师梦英、郭恕先辈 博雅多闻,犹工史籀,晋宋而下,其道 亡矣。” 吴家凤在《方谱》序中亦感叹古 字法在当时的严重缺失:“古印多托以 金、玉,有镂、铸、琱、瑑之不同,代各 异法,善不过秦汉六朝。
八代之后,沿至 宋元,其道遂亡,而好尚亦尠。” 文字学认知不足会影响印人入印文 字取法,导致臆造或混用古文字。文字 是篆刻基础,“六书”为汉字构成与使用 之法,通“六书”是根本。从王世昌序 “尤嗜六书”、吴家凤序“精六书,尤 究心篆学”可知,方逢吉对字学研究颇 深。
《印薮》等集古印谱传播后,所载印 章亦有鱼目与夜光之别,不少下层印人忽 视篆学,盲目临摹致“坏于古法”。而在 何震带动下,众多徽籍印人投身古文字 学研究,朱简、吴良止、胡正言等皆通 “六书”,吴元满、胡正言还著有文字学著作。虽然方逢吉无其他著作存世,但从 其拟古篆印章可见,他是当时正本清源的 践行者。
《方谱》中拟古篆印章约有120 例,占总数13%,仅次于汉印风格的取 法。本文“古篆文字”不仅指先秦“柳 叶篆”(字法多出自《说文》《汗简》 等),还包括“殳篆”“鸟迹篆”等经装 饰的异体篆,分为拟纯古篆和拟古篆形掺 杂小篆入印两类。
印章“父子兄弟建牙”(图1)文字 似“柳叶篆”。其中“子”“兄”出自 《汗简》;“弟”“牙”见于《广金石 韵府》;“建”载于《偏类六书通》, “父”为古篆虽无出处,但为纯古篆印章 典型。(图2) 印章“飞云阁”(图3)文字亦似 “柳叶篆”。其中“飞”“云”分别见于 《偏类六书通》《汗简》,“阁”为拟古篆形的小篆,与古篆风格协调。(图4) “彦龙”(图5)、“绳轩”(图6)亦是 拟古篆形掺杂小篆入印的典型。
印章“无文斋”(图7)文字似“殳 篆”,笔画头尾呈装饰性卷曲,为避盘曲过 繁减少部分卷曲,刀法上多以线条残破感丰 富章法。印章“元哲”(图8)字形似“鸟 迹篆”,短促笔画做点状处理,笔画衔接处 有焊接粘连效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DaiGuBenFangYuanChangYinPuYinFengT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