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逢吉仿何震印风之作尤重残破,一 改其板正之气。章法上以笔画断连、线条粗 细、边框残破求空间疏密有致;字形弱化篆 文笔意,刀法显古拙苍浑,如“薜荔为衣” (图18)、“媚兰仙子”(图19)。 多字印处理上,何震“笑谭间气吐霓 虹”(图20)中“气”“吐”共占一字空 间且呼应全局;方逢吉“山中人兮芳杜若” (图21)中“人”“兮”打破上下等分格 局,因“芳”与“兮”形近,遂以线条粗细 变化虚实相生,避免干扰章法。
方逢吉“佘翔之印”(图22)十字界 格留红类似何震“志在山水”(图23), 然方氏于字形、刀法上突破整饬,如“玉京 外臣”(图24)之“外”字增篆文笔意显 天趣,边框残破之妙可比何氏。 何震“柴门深处”(图25)取法汉细 白文,线细而不纤弱,转折搭接,字形宽 博,章法开张;方逢吉“吴绍隆印”(图 26)另辟蹊径,精仿汉残破印式,以切刀 代冲刀,凭笔画断连、粗细求金石气。
方氏求新源于深厚积淀,践行其“每 遇荒碑蚀碣,莫不必穷其奥”之精神。“斗 乘轩”(图27)篆文重心上提,收笔若元 结《峿台铭》倒薤篆之头方尾尖;“树萱 堂”(图28)篆文重心更高,线条近《新 莽嘉量》之圆起圆收。“寄愁天上”(图 29)、“古木寒禽”(图30)二印极特 殊,取法战国三晋方足布、楚铜贝布等文 字,字形多几何化(如“口”部呈倒三角 形),字法以小篆为基,极富装饰感。
战国 货币文字属六国古文系统,方氏取其形貌而 字法仍宗小篆,于四字印式中求刀法造型之 变。“雪霁”(图31)是方氏追摹篆文笔 意的佳作,突破了字形之限,章法不求满 匀,线条不拘粗细欹侧,直追上古遗风。
结语
综上,明代孤本《方谱》中,方逢吉 的篆刻实践深刻反映了明末文人篆刻的多元 风貌。 拟古篆印章方面,其数量与丰富度彰显 了方氏对字学的精研,古篆、小篆及异体篆 的融合自然妥帖,践行“搜古文之象形,以 明文字之本采”的理念。此类探索虽未成为 主流,却印证了晚明印人锐意创新的努力, 为清代印学的繁荣及后世印坛提供了重要 启示。
仿汉印章上,受《集古印谱》《印 薮》等影响,方氏虽在部分印式中存在章法 “满、匀、正”的刻意之嫌,但其对汉印多 类风格的取法与尝试,既体现了“宗汉” 思潮下对“求古”的执着,更以朱白、字 形、边框的杂糅创新,展现了“不泥古”的 突破。
师法何震印风时,方氏既得冲刀爽利、 切刀苍浑之妙,更以“不假何氏桴筏”的自 觉,融入对汉印的理解与金石残破的个性表 达,甚至取法石刻、货币、量器文字求新求 变。这种“入古出新”的实践,恰如吴家凤 所评“悉契其心印”,成为其印学思想的核 心。 总之,《方谱》中方逢吉的印风探索, 为明末徽籍印人群体的艺术转型提供了鲜活 例证,也为理解文人篆刻从复古到个性化创 作的演进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证。
参考文献
[1]王者利. 社会变革下的明末清初文人篆刻 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7:85.
[2]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G]. 杭州:西泠印 社出版社,2005:49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DaiGuBenFangYuanChangYinPuYinFengTan_3.shtml















